皮肤瘙痒症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还有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有皮肤护理和避免刺激因素;药物治疗分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止痒剂)和系统药物(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其他药物);特殊人群中儿童要避免刺激药物、准确调药和心理疏导,老年人重保湿、关注肝肾功能和不良反应,妊娠期女性用药谨慎,肝肾功能不全者要调整药量或选影响小的药。
一、一般治疗
1.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选择温和的沐浴产品,避免过度洗浴,洗浴后及时涂抹保湿剂,如含有甘油、尿囊素等成分的保湿霜,以保持皮肤水分,缓解瘙痒。对于干燥性皮肤瘙痒症患者,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干燥的皮肤会加重瘙痒症状,而良好的皮肤保湿可以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减轻瘙痒。不同年龄人群皮肤特性不同,儿童皮肤更娇嫩,应选择儿童专用温和保湿剂;老年人皮肤新陈代谢缓慢,保湿剂选择可侧重滋润度较好的产品。
2.避免刺激因素:避免搔抓皮肤,搔抓会进一步损伤皮肤,导致瘙痒加重甚至引发感染。尽量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衣物对皮肤的摩擦刺激。对于有明确过敏原的患者,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某些食物、花粉、尘螨等,这在过敏性皮肤瘙痒症患者中是关键措施,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不同,例如花粉过敏者在花粉传播季节应减少外出等。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瘙痒,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等,但应根据病情和部位选择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面部、婴幼儿等部位宜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瘙痒,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及儿童患者,其优点是较少引起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发挥作用来缓解瘙痒。
止痒剂:如含薄荷脑、樟脑的制剂,可通过局部清凉止痒作用缓解瘙痒,但对于严重瘙痒可能效果有限。
2.系统药物
抗组胺药物: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常用药物,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等有镇静作用,可用于夜间瘙痒严重影响睡眠的患者,但可能会引起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镇静作用较轻,起效快,作用持久,可有效缓解瘙痒症状,对不同年龄人群均可使用,但需注意儿童的剂量调整等问题。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严重的泛发性瘙痒症等,可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避免长期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
其他药物:对于胆汁淤积性瘙痒等特殊原因引起的瘙痒,可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对于神经精神因素引起的瘙痒,可使用多虑平(盐酸多塞平)等药物,但需谨慎使用,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瘙痒症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外用药物应选择儿童专用且温和的制剂。在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根据儿童年龄和体重准确调整剂量,因为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有些儿童皮肤瘙痒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紧张、焦虑等,可适当进行心理疏导。
2.老年人:老年人皮肤瘙痒症常与皮肤老化、干燥等因素有关,在治疗时要更注重皮肤保湿,可选择滋润度高的保湿剂。用药方面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应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肾功能负担的药物,使用抗组胺药物等时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如嗜睡等可能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安全。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皮肤瘙痒症时,用药需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加强皮肤护理等非药物治疗,如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严格评估利弊后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可能致畸或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4.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症时,药物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使用药物时要调整剂量或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根据肝肾功能情况减少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