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治疗要点
呼吸衰竭的处理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机械通气、病因治疗、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及营养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需针对不同患者采取相应措施;氧疗按呼吸衰竭类型选吸氧浓度;机械通气分无创和有创,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病因治疗针对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采取对应措施;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营养支持需评估营养状况并选择合适方式提供营养。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1.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对于清醒患者鼓励其咳嗽、咳痰;对于咳痰无力者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昏迷患者可通过吸痰器等设备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年龄较小的儿童需轻柔操作,避免损伤气道黏膜,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的吸痰设备及操作方式,确保吸痰过程中维持患儿的呼吸功能稳定。
二、氧疗
1.吸氧浓度选择:根据呼吸衰竭的类型选择合适吸氧浓度。I型呼吸衰竭多为低氧血症型,可给予较高浓度吸氧(>35%);II型呼吸衰竭为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型,应给予低浓度吸氧(≤35%),避免二氧化碳潴留进一步加重。不同年龄患者对氧浓度的耐受及需求不同,儿童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调整氧浓度,避免氧中毒等情况发生。
三、机械通气
1.无创机械通气:适用于轻中度呼吸衰竭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早期,通过鼻罩或面罩给予机械通气支持,改善通气和氧合。在应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血气分析等指标,评估无创通气的效果,对于配合不佳或病情进展的患者及时转为有创机械通气。
2.有创机械通气:适用于无创通气失败、严重呼吸衰竭(如PaO<40mmHg、PaCO>70mmHg、pH<7.25等)、呼吸骤停等情况。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置合适的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等参数,机械通气过程中需动态调整参数,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并发症情况,如气压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对于儿童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时需特别注意气道的管理,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型号,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四、病因治疗
1.感染性因素:如肺部感染导致的呼吸衰竭,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可选用抗病毒药物等。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的病原体谱不同,儿童常见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精准用药,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儿童的肝肾功能等情况。
2.非感染性因素:如肺栓塞导致的呼吸衰竭,需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如气胸导致的呼吸衰竭,需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等处理。对于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等导致的呼吸衰竭,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气道痉挛等。
五、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1.酸碱平衡失调:呼吸衰竭常合并酸碱平衡失调,如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等。对于呼吸性酸中毒主要通过改善通气来纠正,如机械通气等;对于代谢性酸中毒可根据情况补充碱性药物等。不同年龄患者的酸碱平衡调节能力不同,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需密切监测血气分析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电解质紊乱:常见的有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需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及时补充相应的电解质。如低钾血症可通过口服或静脉补钾,但需注意补钾的速度和浓度,避免引起高钾血症等并发症,儿童补钾时更要精确计算剂量,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六、营养支持
1.营养评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对于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呼吸做功增加等原因常存在营养不良风险,需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不同年龄患者的营养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支持尤为重要,需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
2.营养支持方式:可通过口服、鼻饲或静脉营养等方式提供营养支持。口服营养适用于能自主进食且营养状况尚可的患者;鼻饲适用于不能自主进食但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静脉营养适用于胃肠道功能障碍或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在进行营养支持过程中需注意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及输注速度等,避免引起胃肠道不适或代谢紊乱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