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治疗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稳定期需戒烟,用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还包括呼吸训练、运动训练、营养支持的康复治疗;急性加重期要确定原因和严重程度,用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治疗,进行氧疗,严重时机械通气
一、稳定期治疗
1.戒烟: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可减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无论病程长短,戒烟对慢阻肺患者都至关重要,能显著改善预后。
2.药物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是控制症状的主要措施,包括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等)、抗胆碱能药物(如噻托溴铵等),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流受限,不同药物作用机制及适用情况有差异,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长期使用支气管舒张剂能更好地维持气道通畅。
糖皮质激素:对于FEV<50%预计值且有临床症状及反复加重的患者,可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等,能改善肺功能和减少急性加重频率,但需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口腔念珠菌感染等,对于女性患者使用时需关注激素相关的代谢影响等情况。
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如罗氟司特,适用于重度且反复加重的慢阻肺患者,可减少急性加重次数,但有一定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风险。
3.康复治疗
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陷闭,改善通气;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活动度,提高呼吸效率,一般建议患者每天进行多次训练,每次练习时间可逐渐增加,对于长期吸烟导致呼吸功能受损的患者,坚持呼吸训练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
运动训练:如步行、踏车等有氧运动,可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体能状况逐渐调整,开始时运动时间不宜过长,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对于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运动前需进行评估,确保运动安全。
营养支持:慢阻肺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尤其是消瘦型营养不良,应保证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对于食欲不佳的患者,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必要时可补充营养制剂,以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利于病情控制。
二、急性加重期治疗
1.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
常见诱因有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气道分泌物潴留等。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气分析等)及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来明确病情严重程度,血气分析可了解患者有无呼吸衰竭及其类型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需密切监测各项指标。
2.药物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可选用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等)雾化吸入,能迅速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快速起效,不同药物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有差异,使用时需遵循医嘱。
糖皮质激素: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可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肺功能和降低复发风险,常用药物如泼尼松等,对于重度急性加重患者应尽早使用,但需注意激素的不良反应,如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对于糖尿病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糖。
抗菌药物:当患者有脓性痰等细菌感染迹象时,需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类等,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需更加谨慎,要考虑药物的肾毒性、肝毒性等不良反应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3.氧疗
纠正低氧血症,一般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2%,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对于慢性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患者应低流量给氧,避免氧浓度过高抑制呼吸中枢,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对于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氧疗时需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循环等情况,防止氧中毒等不良反应发生。
4.机械通气
对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如出现意识障碍、呼吸肌疲劳等情况,可能需要机械通气治疗,包括无创机械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选择,机械通气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等指标,调整通气参数,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