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烧伤补液十分重要,可补充丢失液体、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预防休克及降低并发症风险。其补液量计算分两个24小时,第一个24小时需计算晶体液和胶体液量(根据烧伤面积不同有不同标准,比例一般为1:1)及基础水分量(因年龄而异),第二个24小时晶体液和胶体液量为第一个24小时的一半,基础水分量不变。补液种类包括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胶体液(如血浆、白蛋白)和水分(如5%10%葡萄糖溶液)。补液方法上,第一个24小时一半量在伤后8小时内输入,另一半16小时内均匀输入,第二个24小时均匀分配在24小时内输入,途径一般采用静脉补液。特殊人群如年龄小、有合并症、有过敏史的患儿需特别注意。可通过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精神状态来评估补液效果,整个过程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准确计算、合理选择并及时调整方案,保障患儿安全康复。
一、小儿烧伤补液的重要性
小儿烧伤后,由于皮肤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样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和创面,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可能引发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及时、合理的补液能够补充丢失的液体,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预防休克,促进创面愈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小儿烧伤补液量的计算
1.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
(1)晶体液和胶体液量:小儿烧伤面积在10%29%时,每1%烧伤面积每千克体重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总量为1.52.0ml;烧伤面积超过30%时,每1%烧伤面积每千克体重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总量为2.02.5ml。晶体液和胶体液的比例一般为1:1。
(2)基础水分量:小儿基础水分需要量因年龄而异,婴儿为100150ml/(kg·d),幼儿为70100ml/(kg·d),儿童为5070ml/(kg·d)。
2.第二个24小时补液量:晶体液和胶体液量为第一个24小时的一半,基础水分量不变。
三、小儿烧伤补液的种类选择
1.晶体液:常用的有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等。生理盐水能补充电解质,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乳酸林格氏液成分更接近细胞外液,能更好地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2.胶体液:常用的有血浆、白蛋白等。血浆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和免疫球蛋白,能提高胶体渗透压,补充凝血因子;白蛋白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水肿。
3.水分:常用5%10%葡萄糖溶液,用于补充基础水分和提供能量。
四、小儿烧伤补液的方法
1.补液速度:第一个24小时的补液量,一半应在伤后8小时内输入,另一半在随后的16小时内均匀输入。第二个24小时的补液量则均匀分配在24小时内输入。
2.补液途径:一般采用静脉补液。对于轻度烧伤患儿,可选择外周静脉;对于中重度烧伤患儿,应建立中心静脉通道,以保证补液速度和安全性。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年龄越小的患儿,生理功能越不完善,对液体的耐受性和调节能力较差。因此,在补液过程中要更加密切地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尿量等指标,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2.合并症:如果患儿合并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肾脏病等,在补液时要考虑这些疾病对液体平衡的影响,避免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3.过敏史:在使用血浆、白蛋白等胶体液时,要询问患儿是否有过敏史,避免发生过敏反应。
六、补液效果的监测
1.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可能提示补液不足;而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呼吸平稳等则提示补液效果良好。
2.尿量:尿量是反映补液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要求婴儿尿量每小时不少于10ml,幼儿尿量每小时不少于15ml,儿童尿量每小时不少于20ml。如果尿量过少,可能提示补液不足或肾功能受损;如果尿量过多,可能提示补液过量。
3.精神状态: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如是否烦躁、嗜睡等。精神状态良好提示补液效果较好;而烦躁不安或嗜睡可能提示补液不足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小儿烧伤补液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准确计算补液量,合理选择补液种类和方法,并密切监测补液效果,及时调整补液方案,以确保患儿的安全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