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烧伤需先迅速脱离热源并冷疗,再用清洁敷料覆盖创面,及时就医评估严重程度并进一步治疗,住院期间要做好创面护理和营养支持,康复期要抗瘢痕和功能锻炼,家长要保持冷静、关注小儿情绪、遵医嘱复诊及做好日常护理。
一、现场初步处理
1.迅速脱离热源:如果小儿被烧伤,应立即让其迅速脱离热源,如脱去着火或被热液浸湿的衣物等。需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进一步损伤患儿皮肤。因为小儿皮肤娇嫩,粗暴的动作可能加重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损伤。例如,若小儿被火焰烧伤,应尽快将其转移至安全且远离火源的地方;若被热液烫伤,要迅速用冷水冲淋等方式使热源与小儿身体分离。
2.冷疗:脱离热源后应立即进行冷疗,这是非常重要的初步处理措施。可以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烧伤部位,一般持续15-30分钟。冷疗能够降低局部温度,减轻创面的进一步损伤,缓解疼痛。对于小儿来说,要注意控制冷水的温度和冲洗的时间,避免因过度寒冷刺激导致患儿不适或引发其他并发症。例如,可将烧伤部位浸泡在干净的冷水盆中,或用毛巾蘸冷水湿敷,但要保证持续给创面降温。
二、创面保护
1.覆盖清洁敷料:经过初步冷疗后,要用干净的纱布、毛巾等轻柔地覆盖烧伤创面,防止创面受到污染。小儿的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等的侵袭,所以要确保覆盖物的清洁。选择质地柔软、透气性好的敷料,如无菌纱布等,轻轻地覆盖在创面上,避免用力擦拭或摩擦创面,以免加重损伤。
三、及时就医评估
1.判断烧伤严重程度:尽快带小儿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烧伤的面积、深度等判断烧伤的严重程度。烧伤面积的估算对于小儿有特定的方法,如头颈部面积=9+(12-年龄),双下肢面积=46-(12-年龄)等;烧伤深度分为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不同深度的创面处理方式不同。医生会通过观察创面的颜色、弹性等情况来判断深度。例如,Ⅰ度烧伤表现为创面红肿,疼痛明显;浅Ⅱ度烧伤有水疱,基底红润、潮湿,疼痛剧烈等。
2.进一步治疗:根据烧伤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轻度烧伤,可能仅需要进行创面的清创、消毒,然后涂抹烧伤膏等;对于中重度烧伤,可能需要进行补液治疗,以预防和纠正休克,还可能需要进行创面的切痂、植皮等手术治疗。在整个就医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小儿的生命体征等情况。
四、住院期间护理要点
1.创面护理:住院后护士会对烧伤创面进行专业护理,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要注意观察创面有无感染迹象,如创面出现红肿、渗液增多、有异味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小儿由于好动等原因,要注意防止创面受到摩擦等,必要时可适当约束小儿的肢体,确保创面的护理顺利进行。
2.营养支持:烧伤后小儿的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要给予小儿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促进创面愈合。对于不能自主进食的小儿,可能需要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供给。要根据小儿的年龄和病情合理安排饮食计划,确保营养摄入满足机体需求。
五、康复期注意事项
1.抗瘢痕治疗:烧伤创面愈合后可能会出现瘢痕增生,在康复期要进行抗瘢痕治疗。可以使用抗瘢痕药物,如硅酮凝胶等,也可以采用压力疗法,如使用弹力套等。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坚持进行抗瘢痕治疗,并且要注意观察小儿使用抗瘢痕治疗措施后的反应,如皮肤有无过敏等情况。同时,要注意保护瘢痕部位,避免受到外伤等刺激。
2.功能锻炼:对于烧伤累及关节等部位的小儿,康复期需要进行功能锻炼,以防止关节挛缩,恢复肢体功能。要根据小儿的烧伤部位和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功能锻炼计划,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逐步进行锻炼。锻炼过程中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小儿不适或加重损伤。例如,对于手部烧伤的小儿,要进行手指的屈伸等锻炼;对于下肢烧伤的小儿,要进行关节的活动等锻炼。
六、特殊人群(小儿)的温馨提示
小儿烧伤后,家长要保持冷静,按照上述步骤及时处理。要密切关注小儿的情绪变化,给予小儿心理上的安抚。在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定期带小儿复诊,以便及时了解恢复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小儿的日常生活护理,创造一个有利于小儿恢复的环境,避免小儿再次受到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