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的诱发因素包括紫外线暴露(短波紫外线致表皮层DNA损伤、长波紫外线破坏免疫系统,不同年龄、性别、皮肤类型人群受影响不同)、紫外线照射相关皮肤因素(皮肤类型与色素影响易感性,长期户外工作等增加风险)、化学物质接触(长期接触砷剂等化学物质增加风险)、电离辐射(医疗放疗及职业接触电离辐射可诱发)、免疫系统缺陷(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缺陷者患皮肤癌风险高)
一、紫外线暴露
1.短波紫外线(UVB)与长波紫外线(UVA)的作用
紫外线是皮肤癌的重要诱因之一。UVB主要影响皮肤的表皮层,它可以引起DNA损伤。研究表明,长期的日光暴晒,尤其是频繁遭受强烈阳光照射,会使皮肤细胞的DNA发生突变。例如,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生活在紫外线辐射较强地区的人群,皮肤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UVA能够深入到皮肤的真皮层,长期暴露于UVA下会破坏皮肤的免疫系统,抑制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监视和清除功能,从而增加皮肤癌发生的风险。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时期如果过度暴露在紫外线下,会使皮肤在早期就积累较多的紫外线损伤,增加成年后患皮肤癌的可能性;老年人皮肤本身的修复能力下降,紫外线对其皮肤细胞的损伤更难修复,也是皮肤癌的高发人群之一。在性别方面,男性由于户外活动相对较多,尤其是从事户外工作的男性,如农民、渔民等,暴露在紫外线下的机会更多,所以男性皮肤癌的发病率相对女性略高一些。
二、紫外线照射相关的皮肤因素
1.皮肤类型与色素
皮肤的类型和色素含量与皮肤癌的易感性密切相关。皮肤类型通常分为I-VI型,I型皮肤为白皙、容易晒伤且不易晒黑的皮肤,这类人群对紫外线的耐受性较差,患皮肤癌的风险相对较高;而V-VI型皮肤为深色皮肤,由于皮肤中含有较多的黑色素,黑色素能够吸收紫外线,对皮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深色皮肤人群患皮肤癌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并非完全不会患皮肤癌。例如,研究发现,在相同的紫外线暴露环境下,I型皮肤人群患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概率比V型皮肤人群高很多。
从生活方式角度看,长期户外工作且不注意防晒的人群,无论是哪种皮肤类型,皮肤癌的发生风险都会显著增加。有长期日光浴习惯的人,皮肤反复受到紫外线刺激,皮肤癌的发病风险也会大大提高。
三、化学物质接触
1.砷剂等化学物质
长期接触砷剂等化学物质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接触含砷的矿石、农药等的人群,砷会在体内蓄积,影响皮肤细胞的正常代谢和DNA的稳定性,导致皮肤细胞发生癌变。有研究表明,职业性接触砷剂的工人,其皮肤癌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出数倍。
对于有职业暴露于砷剂等化学物质风险的人群,如相关行业的工人,需要严格做好职业防护,如佩戴防护手套、防护服等,避免皮肤直接接触这些化学物质。同时,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皮肤病变。
四、电离辐射
1.医疗辐射与职业辐射
长期接受电离辐射也可能诱发皮肤癌。例如,接受过放疗的患者,在放疗区域的皮肤长期受到电离辐射的影响,细胞DNA会受到损伤,增加了皮肤癌发生的可能性;一些职业性接触电离辐射的人群,如放射科医生、核能行业的工作人员等,由于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电离辐射,皮肤癌的发病风险也会升高。
对于接受过放疗的患者,在放疗后要密切关注皮肤的变化,定期进行皮肤科检查。对于职业性接触电离辐射的人群,要严格按照职业防护标准进行防护,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重点检查皮肤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病变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免疫系统缺陷
1.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缺陷
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对癌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较弱,患皮肤癌的风险较高。例如,患有着色性干皮病的患者,这是一种先天性DNA修复缺陷的疾病,患者的皮肤对紫外线极度敏感,极易发生皮肤癌。获得性免疫缺陷,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大幅下降,皮肤癌的发病率也会显著增加。
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紫外线暴露,严格做好防晒措施。对于艾滋病患者,在进行皮肤相关护理和检查时要更加谨慎,密切关注皮肤的异常变化,一旦发现皮肤有可疑病变,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