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斜颈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和先天性骨性斜颈,前者多因宫内姿势异常、产伤致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表现为胸锁乳突肌肿块、头部倾斜等,可通过按摩、体位矫正等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手术;后者与颈椎发育异常有关,有颈部活动受限等表现,轻度可戴颈托,严重需手术,预后与病情及治疗时机相关,孕期注意避免不良因素可预防。
一、定义与分类
小孩斜颈是指小儿头向一侧倾斜的畸形,可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和先天性骨性斜颈等类型。先天性肌性斜颈较为常见,多因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短缩所致;先天性骨性斜颈则与颈椎发育异常有关。
二、病因
1.先天性肌性斜颈病因
宫内姿势异常:胎儿在宫内位置不正或受到压迫,导致一侧胸锁乳突肌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发生缺血性坏死,进而引起肌肉纤维化和挛缩。例如,胎儿在子宫内长时间处于偏头姿势,可能增加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生风险。
产伤:分娩过程中,胎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到过度牵拉而损伤出血,血肿机化后形成纤维性挛缩。如臀位产、急产等分娩方式可能增加产伤导致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几率。
2.先天性骨性斜颈病因:多与胚胎发育时期颈椎骨结构形成异常有关,如颈椎椎体融合、半椎体等发育畸形,这与遗传因素以及孕期母体的一些不良因素(如感染、接触致畸物质等)可能有关。
三、临床表现
1.先天性肌性斜颈
婴儿出生后可在胸锁乳突肌内摸到肿块,质地较硬,无压痛,通常在出生后1-2周出现。随着时间推移,肿块逐渐缩小,肌肉发生挛缩,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下颌转向健侧肩部。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能出现颜面部不对称,患侧面部发育较健侧小等情况。
2.先天性骨性斜颈
除了头颈部倾斜外,可能伴有颈部活动受限,且这种受限与肌性斜颈不同,骨性斜颈的活动受限更为固定,可能还会伴有脊柱其他部位的畸形表现,如脊柱侧弯等。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医生会触摸胸锁乳突肌,了解肿块的大小、质地等情况,观察头部倾斜和面部旋转的角度等。对于先天性骨性斜颈,会检查颈部的活动度以及是否存在脊柱的其他异常体征。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用于先天性骨性斜颈的诊断,能观察颈椎骨的结构,如是否存在椎体融合、半椎体等畸形情况。
B超检查: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有重要诊断价值,可清晰显示胸锁乳突肌的形态、厚度等,有助于判断肌肉挛缩的程度。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先天性肌性斜颈
按摩:出生后尽早开始对患侧胸锁乳突肌进行轻柔按摩,通过按摩可以缓解肌肉挛缩,促进血液循环。一般每日按摩数次,每次按摩时间根据患儿情况而定,通常从几分钟开始逐渐增加。
体位矫正: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患儿的体位,如在哺乳、睡眠时使患儿的头部偏向健侧,利用重力等因素辅助矫正斜颈。例如,在患儿睡眠时,可在患侧放置合适的枕头,引导头部向健侧转动。
先天性骨性斜颈
对于轻度的骨性斜颈,可通过佩戴特殊的颈托等辅助器具来纠正头部倾斜,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了解颈椎畸形的发展情况。
2.手术治疗
先天性肌性斜颈
当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患儿年龄较大(通常1岁以上)且肌肉挛缩严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胸锁乳突肌切断术等,通过切断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来纠正斜颈。
先天性骨性斜颈
如果颈椎畸形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可能需要进行手术矫正,如脊柱融合术等,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严格评估患儿的病情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六、预后与预防
1.预后
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非手术治疗,多数患儿预后良好,斜颈可得到纠正,颜面部不对称等情况也能逐渐改善。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颜面部畸形,影响患儿的外观和心理发育。
先天性骨性斜颈:预后取决于颈椎畸形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时机。轻度畸形通过早期干预可能预后较好,严重畸形的患儿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颈部功能障碍和外观畸形。
2.预防
先天性肌性斜颈:孕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胎位,避免胎儿在宫内长时间处于偏头姿势。分娩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产伤,尤其是臀位产等情况时要小心操作。
先天性骨性斜颈:目前尚无确切的预防措施,但孕期注意避免接触致畸物质、预防感染等可能有助于降低胚胎发育异常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