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可引发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运动协调性差)、感觉障碍(包括浅感觉异常、深感觉异常)、肌张力异常(包括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降低)、姿势和步态异常(包括异常姿势、异常步态)及其他伴随症状(包括言语障碍、认知障碍),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人群表现及影响各有不同。
一、运动功能障碍
1.肢体无力:偏瘫侧肢体力量明显减弱,可表现为持物不稳、不能正常行走等。例如,患者无法像正常肢体那样轻松提起重物,行走时偏瘫侧下肢可能出现拖拽、步态异常等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偏瘫可能影响其正常的运动发育,如爬行、站立、行走等动作的延迟或异常;对于老年人,可能导致日常活动能力下降,如穿衣、洗漱等困难。
2.运动协调性差:偏瘫侧肢体运动协调性显著降低,精细动作难以完成,如无法准确用手指捏取细小物品。这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对肌肉的控制和协同运动的调节出现障碍。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精细工作的人发生偏瘫后,运动协调性差对其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更为突出。
二、感觉障碍
1.浅感觉异常: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等异常。患者可能感觉偏瘫侧肢体对疼痛、冷热刺激的感知减退或过敏。例如,对疼痛的感受不如正常肢体敏锐,或者在没有明显刺激时感觉肢体有异样的触感。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感觉异常,需要通过观察其行为来判断,如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减弱等;老年人由于本身感觉功能可能有所退化,偏瘫导致的感觉障碍可能更容易被忽视,但也更需要关注,以防发生烫伤、擦伤等情况。
2.深感觉异常:表现为肢体位置觉、运动觉障碍。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偏瘫侧肢体的位置,行走时可能出现踏空感等。这会影响患者对肢体的控制和平衡能力,增加跌倒的风险。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习惯运动的人发生深感觉异常后,其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需要特别注意康复训练以改善平衡能力。
三、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可分为痉挛性和强直性肌张力增高。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在被动活动开始时阻力较大,随后逐渐减小;强直性肌张力增高则是在被动活动整个过程中阻力均匀增高。在儿童偏瘫中,肌张力异常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运动模式;老年人由于本身身体机能下降,肌张力异常可能导致关节挛缩等并发症,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
2.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肢体松软,被动活动时阻力减小。可见于偏瘫早期或病情较重的情况。肌张力降低会使肢体难以维持正常的姿势和运动,增加护理难度。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偏瘫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等,肌张力降低可能影响其康复训练的效果,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制定康复方案。
四、姿势和步态异常
1.异常姿势:常见的有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髋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等异常姿势。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肌肉力量不平衡和肌张力异常导致的。不同年龄的患者,异常姿势对其外观和功能的影响不同,儿童长期保持异常姿势可能影响骨骼发育;老年人异常姿势可能加重身体的不平衡,进一步增加跌倒风险。
2.异常步态:典型的偏瘫步态表现为患侧足尖拖地,行走时患侧下肢向外划圈(划圈步态)。这是因为偏瘫侧下肢的运动控制障碍,导致步态异常。性别对步态异常本身无明显影响,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发生偏瘫后,异常步态对其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为明显,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步态训练来改善行走功能。
五、其他伴随症状
1.言语障碍:若偏瘫累及语言中枢相关区域,可出现言语不清、失语等症状。如运动性失语表现为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表现为能流利说话,但言语内容无意义,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等。在儿童偏瘫中,言语障碍可能影响其语言发育和社交能力;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老年人,合并言语障碍时康复难度可能增加。
2.认知障碍:部分偏瘫患者可能伴有认知功能减退,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执行功能障碍等。这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部位和程度有关。不同年龄的患者,认知障碍对其日常生活和康复的影响不同,儿童认知障碍可能影响学习和心理发展;老年人认知障碍可能加重其生活自理困难程度,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照顾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