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内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经产妇,40-50岁多见,分发生部位和组织学表现两类;病因与激素水平、导管扩张等有关;有乳头溢液、肿块、疼痛等表现;靠体格检查、超声、造影、病理活检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术后随访;妊娠期、哺乳期、老年女性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内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经产妇,以40~50岁多见。它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肿瘤细胞生长在导管内,形成乳头状结构。
二、分类
1.根据发生部位
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生在乳腺大导管近乳头的壶腹部,占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大部分。
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生在乳腺末梢小导管,多位于乳腺的周边部位。
2.根据组织学表现
普通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瘤体由纤维血管轴心被覆双层上皮(肌上皮和腺上皮)构成,细胞形态较温和,恶变风险相对较低。
不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瘤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恶变潜能相对普通型更高,需密切关注。
三、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激素水平:雌激素水平异常增高可能刺激导管上皮增生形成乳头状瘤。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哺乳期等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的时期,发病风险可能相对升高。例如,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或保健品,可能会影响体内激素平衡,增加患病几率。
2.导管扩张:乳腺导管扩张可能导致导管内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乳头状瘤。一些先天性导管发育异常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导管扩张相关的病变。
四、临床表现
1.乳头溢液:是最常见的症状,溢液的颜色可呈血性、浆液性或浆液血性。血性溢液较为多见,往往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部分患者在挤压乳头时可流出液体,尤其在乳晕区附近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更容易出现乳头溢液。
2.肿块:部分患者可在乳晕区触及肿块,肿块一般较小,质地较软,有的可推动。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由于靠近乳头,有时可在乳晕下摸到小结节,按压时可从乳头溢出血性液体。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肿块多位于乳腺周边,相对不易触及。
3.疼痛:一般疼痛不明显,少数患者可能有乳头乳晕区的隐痛或刺痛感,在月经前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症状可能会稍有加重。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了解乳晕区及乳腺周边是否有肿块,按压乳头观察是否有溢液流出。
2.乳腺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导管内的占位性病变,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有助于初步筛查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下可见导管内有实性或囊性的乳头状结构。
3.乳腺导管造影:通过向乳腺导管内注入造影剂,X线摄片可见导管内有充盈缺损,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4.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可通过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乳腺肿块切除活检或真空辅助乳腺活检等方法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性质、分型等。
六、治疗
1.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确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一般建议手术切除。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选择,如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可采用乳晕边缘弧形切口切除病变导管及周围组织;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根据肿块位置选择相应的乳腺区段切除等手术方式。
2.术后随访:患者术后需要定期随访,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乳腺超声等检查,观察是否有复发等情况。尤其是不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复发及恶变的风险相对较高,更需要密切随访。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能会有所变化。如果妊娠期发现导管内乳头状瘤,需要密切观察乳头溢液情况及肿块变化。由于妊娠期手术可能会对妊娠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在产科和乳腺外科医生共同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
2.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出现导管内乳头状瘤相关症状时,需要注意与哺乳期乳腺导管扩张等情况鉴别。由于哺乳期手术可能会影响哺乳功能,且需要考虑乳汁分泌等问题,手术需谨慎选择,一般建议在哺乳期结束后再考虑手术治疗,但如果出现严重的乳头溢液等情况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需要在充分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
3.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患导管内乳头状瘤时,虽然恶变风险相对年轻女性可能有所不同,但也需要重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下降,手术风险需要充分评估,术后恢复也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同时,术后随访也不能放松,因为老年患者的疾病进展可能有其自身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