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转移癌
骨转移癌是身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骼生长的肿瘤,转移途径有血行和淋巴转移,好发于脊柱、骨盆、长骨骨干等部位,有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压迫症状等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包括全身治疗(化疗、靶向、内分泌)和局部治疗(放疗、手术),不同人群表现和应对不同,需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一、转移途径
1.血行转移:是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随着血流到达骨骼。例如肺癌、乳腺癌等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癌细胞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骨骼。肿瘤细胞到达骨骼后,会在适宜的环境中定植、增殖,形成转移病灶。
2.淋巴转移:肿瘤细胞也可通过淋巴系统转移至骨骼附近的淋巴结,然后再侵犯骨骼。不过相对血行转移来说,淋巴转移导致骨转移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在某些肿瘤中也可能发生。
二、好发部位
1.脊柱:是骨转移癌的好发部位之一。脊柱的椎体松质骨丰富,血运丰富,为肿瘤细胞的定植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容易转移到脊柱。
2.骨盆:骨盆也是常见的骨转移部位。多种恶性肿瘤都可能转移至骨盆,如肺癌、肾癌等。
3.长骨骨干:四肢的长骨骨干也可能发生骨转移,不过相对脊柱、骨盆等部位,发生率相对较低。
三、临床表现
1.疼痛:是骨转移癌最常见的症状。疼痛程度可轻可重,初期可能为隐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可为持续性剧痛。例如转移至脊柱的骨转移癌,可能会引起腰背部疼痛,且疼痛可能会放射至其他部位。疼痛的原因主要是肿瘤侵犯骨组织,刺激骨膜或周围神经等引起。
2.病理性骨折:由于肿瘤破坏了骨组织,使骨骼的强度下降,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比如转移至长骨的骨转移癌,患者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就发生骨折。
3.高钙血症:肿瘤细胞分泌一些因子,导致骨质破坏,骨钙释放进入血液,引起高钙血症。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意识障碍等症状。
4.压迫症状:如果骨转移癌发生在脊柱等部位,肿瘤病灶可能会压迫脊髓等重要结构,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发现骨骼的破坏情况,但对于早期的骨转移癌,可能敏感性不足,往往在骨破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发现异常。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细微结构,对于发现早期的骨转移病灶有一定优势,可以发现X线难以察觉的骨破坏等情况。
MRI检查:对骨髓组织的分辨率较高,是早期诊断骨转移癌较为敏感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发现骨髓内的异常信号,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转移病灶。
核素骨扫描:是筛查骨转移癌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利用肿瘤细胞代谢活跃、骨更新加快的特点,使病灶部位放射性浓聚,从而发现全身骨骼的转移病灶,但其特异性相对较低,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确诊。
2.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骨转移癌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进行病理检查,能够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等,从而确诊骨转移癌,并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
化疗:对于一些对化疗敏感的肿瘤引起的骨转移癌,化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从而控制骨转移的进展。例如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
靶向治疗:对于有明确靶向治疗靶点的肿瘤,如肺癌中的EGFR突变阳性患者,可以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在控制原发肿瘤的同时,也有助于控制骨转移病灶。
内分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内分泌治疗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对骨转移癌的治疗也有一定作用。
2.局部治疗
放射治疗:可以缓解骨转移癌引起的疼痛,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控制病灶的发展。对于单个或少数几个骨转移病灶,放射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局部控制作用。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发生病理性骨折风险较高或已经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骨转移癌患者,手术治疗可以恢复骨骼的稳定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进行骨水泥填充、内固定等手术。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骨转移癌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应对方式。例如,老年患者可能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时需要更注重对身体耐受性的评估;女性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风险相对较高等。在面对骨转移癌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