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型呼吸衰竭
一型呼吸衰竭是海平面、静息、呼吸空气时PaO<60mmHg、PaCO正常或降低的类型,发病机制有V/Q失调和肺内分流增加,常见病因包括肺部组织病变、气道阻塞性疾病、肺血管疾病,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诊断靠血气分析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氧疗和治疗原发病
一、定义
一型呼吸衰竭是指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PaO)低于60mmHg,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正常或降低的一种呼吸衰竭类型。
二、发病机制
1.通气/血流比例(V/Q)失调
正常情况下,V/Q比值约为0.8。当发生肺部病变时,如肺部炎症、肺不张等,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未相应减少,导致V/Q比值减小,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就直接进入动脉血,引起低氧血症,这是一型呼吸衰竭最常见的发病机制。例如,大叶性肺炎时,病变部位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相对正常,V/Q比值降低,造成氧合障碍。
2.肺内分流增加
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使静脉血掺杂进入动脉血。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肺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毛细血管膜增厚,肺内分流明显增加,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
三、常见病因
1.肺部组织病变
炎症性疾病:如重症肺炎,各种病原体感染肺部,引起肺泡炎症、渗出,影响气体交换。例如,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阻碍了氧的弥散和通气功能。
肺间质疾病:像特发性肺纤维化,肺间质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肺的顺应性降低,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导致氧分压降低。
2.气道阻塞性疾病
严重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导致气道狭窄,通气受阻,进而引起低氧血症。例如,哮喘患者气道阻力增加,肺泡通气不足,同时由于呼吸困难,患者过度通气可能使PaCO降低,但主要表现为PaO降低,出现一型呼吸衰竭。
3.肺血管疾病
如肺栓塞,肺动脉被血栓等阻塞,使部分肺组织血流减少,V/Q比值失调,引起低氧血症。肺栓塞可导致相应肺组织的通气无法与血流匹配,从而影响氧的摄取。
四、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
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费力,是最突出的症状。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由于呼吸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呼吸困难可能更为明显。例如,婴幼儿可能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等表现。
2.发绀
由于血氧饱和度降低,患者口唇、甲床等部位出现发绀。这是因为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多,当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量超过50g/L时,即可出现发绀。不同性别患者表现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儿童发绀可能更易观察,因为儿童皮肤相对较薄,甲床等部位颜色较浅。
3.精神神经症状
轻度缺氧时,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重度缺氧时,可出现烦躁不安、昏迷等。老年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例如,老年患者发生一型呼吸衰竭时,可能较快出现意识障碍。
五、诊断依据
1.血气分析
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一型呼吸衰竭的关键依据。如前所述,PaO<60mmHg,PaCO正常或降低。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PaO范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的PaO正常范围较成人稍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例如,新生儿PaO正常范围约为50-70mmHg,而成人正常PaO为80-100mmHg。
2.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检查有助于明确肺部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如肺炎患者胸部X线可显示肺部炎症浸润影;肺纤维化患者胸部CT可见肺间质纹理增粗、紊乱等改变。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辅助判断引起一型呼吸衰竭的原发病因。
六、治疗原则
1.氧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对于一型呼吸衰竭患者,一般需要较高浓度的吸氧来纠正低氧血症,但要注意避免氧中毒等并发症。例如,可先给予较高浓度的氧,如吸氧浓度30%-50%,然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浓度。
2.治疗原发病
针对引起一型呼吸衰竭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果是肺炎引起,应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哮喘急性发作,应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缓解气道痉挛。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在选择抗感染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例如,儿童使用抗感染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有潜在风险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