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和湿疹怎么区分
疱疹与湿疹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疱疹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有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等不同表现,可通过病毒学、血清学检查诊断,治疗以抗病毒及局部护理等为主;湿疹病因复杂,分急性、亚急性、慢性,可通过斑贴试验、血常规检查,治疗需局部与系统结合,特殊人群需谨慎用药。
疱疹: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比如单纯疱疹病毒可导致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引发水痘、带状疱疹等。不同类型疱疹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差异,像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如亲吻等)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物品传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以及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传播。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感染疱疹病毒,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水痘的几率较高,而成人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发口唇疱疹等情况也较为常见。
湿疹:病因较为复杂,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过敏史,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还与自身免疫状态有关,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参与湿疹的发病。外部因素有环境因素,比如干燥的环境可能使皮肤水分流失,引发湿疹;接触过敏原,像某些化学物质、植物、动物毛发等,接触后可能诱发湿疹;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影响免疫系统,从而诱发或加重湿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患病,婴幼儿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相对更易患湿疹。
临床表现方面
疱疹:
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唇周围、鼻孔周围等。初起时局部皮肤有灼热、瘙痒感,随后出现红斑,很快发展为群集性小水疱,水疱壁厚、清亮,疱液最初透明,之后可浑浊,数日后水疱破溃、糜烂、结痂,病程一般1-2周,可复发。
水痘:多见于儿童,首发于躯干,然后向头面部、四肢蔓延。皮疹特点为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一部位可见不同阶段的皮疹,疱疹呈椭圆形,疱液初为透明,后变浑浊,周围有红晕,伴有瘙痒。
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沿神经走行呈单侧带状分布,好发于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等部位。皮疹初为红斑,很快出现簇集性水疱,水疱壁厚,内容物澄清,外周绕以红晕,水疱间皮肤正常,常伴有明显神经痛,年龄越大,神经痛越明显。
湿疹:
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糜烂、渗出明显。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对称分布。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仍有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化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边界较清楚,多发生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部位,病程长,易复发。
实验室检查方面
疱疹:
病毒学检查:可采取疱疹液、水疱基底组织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能明确是否为疱疹病毒感染,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也可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疱疹病毒的核酸,能快速、准确诊断是否存在疱疹病毒感染,且可区分不同类型疱疹病毒。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清中疱疹病毒特异性抗体,如IgM抗体可用于早期诊断,IgG抗体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等。
湿疹:
斑贴试验:用于检测接触性过敏原,将可疑过敏原贴敷于皮肤表面,观察一定时间后局部皮肤反应,有助于明确湿疹是否由接触过敏原引起。
血常规:部分急性湿疹患者血常规可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过敏反应,但非特异性。
治疗原则方面
疱疹:主要是抗病毒治疗,根据不同疱疹类型及病情选用合适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同时要注意局部皮肤护理,保持清洁,预防继发感染。对于带状疱疹患者,还需注意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一般采用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相结合。局部治疗根据湿疹不同阶段选用合适药物,如急性期无渗出时用炉甘石洗剂,有渗出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慢性期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软膏等。系统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物止痒,如氯雷他定等,严重时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但需谨慎使用,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特殊人群如婴幼儿湿疹患者,局部治疗更需谨慎,优先选择弱效糖皮质激素乳膏,且要注意药物用量和使用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