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肿瘤手术包括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处理及不同人群注意事项。术前要评估患者、做肠道准备和膀胱镜检查;手术采用椎管内或全身麻醉,取截石位,消毒铺巾后置入电切镜切除肿瘤;术后需观察生命体征等,进行膀胱冲洗、尿管护理,根据病理结果决定后续治疗;老年、儿童、女性患者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泌尿系统疾病史、手术史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和基础健康状况。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需要在术前对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以确保患者能耐受手术。女性患者要注意月经情况等可能影响手术的因素。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泌尿系统检查,如腹部触诊了解膀胱情况等。还要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尿常规等,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手术出血风险,需提前纠正。
2.肠道准备
术前通常需要进行肠道准备,一般在手术前1-2天开始进食流质饮食,术前1天口服泻药,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以清洁肠道,减少术中污染的风险。
3.膀胱镜检查
术前常规行膀胱镜检查,明确膀胱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等情况,这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操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手术过程
1.麻醉
一般采用椎管内麻醉(如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适用于大多数情况,能满足手术操作要求,且患者术中清醒,便于医生与患者沟通。全身麻醉则适用于不适合椎管内麻醉或患者有特殊要求等情况。
2.体位
患者取截石位,双腿屈曲分开,固定于腿架上,便于医生进行会阴部操作。
3.消毒铺巾
常规消毒会阴部及尿道口周围皮肤,范围要足够,然后铺无菌巾单,建立无菌操作区域。
4.置入电切镜
通过尿道置入膀胱电切镜,依次观察尿道、膀胱颈部、双侧输尿管开口及膀胱内肿瘤情况。
5.肿瘤电切
根据膀胱肿瘤的情况,使用电切环进行肿瘤切除。对于有蒂的肿瘤,可直接电切蒂部;对于广基的肿瘤,需从肿瘤基底部开始逐步切除,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在电切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膀胱肌层等周围组织,对于较大的肿瘤可能需要分块切除。电切时要使用合适的电切功率和频率,以保证切除效果和减少出血。
三、术后处理
1.术后观察
术后将患者送入监护室或普通病房,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观察尿液颜色,若尿液颜色鲜红且逐渐加深,提示有出血可能,需及时处理。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发热等情况,警惕术后感染等并发症。
2.膀胱冲洗
术后常规进行膀胱冲洗,一般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目的是将膀胱内的血液及碎屑冲洗出,保持膀胱引流通畅,防止血块堵塞尿管。冲洗速度根据尿液颜色进行调节,若尿液颜色较红,可适当加快冲洗速度;若颜色较淡,可减慢冲洗速度。
3.尿管护理
保持尿管通畅,避免尿管扭曲、受压。定期更换尿袋等尿管相关用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一般术后3-7天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考虑拔除尿管,拔除尿管后要观察患者排尿情况,若排尿通畅则可出院,若排尿困难需进一步检查处理。
4.病理结果回报及后续治疗
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决定后续治疗方案。如果肿瘤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可能需要膀胱灌注化疗,常用药物有丝裂霉素、表柔比星等,通过定期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如果肿瘤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能需要进一步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等手术治疗。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护理。例如,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心脏功能变化,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预防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咳痰,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等辅助排痰措施。
2.儿童患者
儿童膀胱肿瘤相对较少见,但手术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儿童的泌尿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由于儿童尿道较细,置入电切镜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尿道。术后要加强心理护理,缓解儿童的恐惧情绪,同时密切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尿漏等情况,因为儿童对不适的表达可能不明确,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细心观察。
3.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尿道较短,术后要特别注意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行膀胱冲洗和尿管护理等。在术后康复过程中,要提醒患者避免过早进行剧烈活动,防止影响伤口愈合和导致出血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