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是影像学表现,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表现多样,影像学可见脑实质等改变,靠影像学等诊断;老年痴呆是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发于老人,早期近记忆减退等,影像学有特征性改变,靠临床等诊断且要与其他认知障碍鉴别,两者在定义本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诊断鉴别上均有区别。
一、定义与本质
脑萎缩:是一种影像学表现,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脑体积缩小,神经元数量减少等。它可以是生理性的,随着年龄增长,部分人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脑萎缩,但如果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可能只是正常老化表现;也可以是病理性的,由多种疾病因素引起,如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等)、神经系统变性病、外伤等,其本质是脑部组织结构的改变。在年龄方面,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生理性脑萎缩,而病理性脑萎缩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人群,有基础疾病或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老年痴呆:全称为阿尔茨海默病等一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和行为损害。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等)异常、基因、环境等多种因素。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尤其是65岁以上人群,但也有早发型老年痴呆,可在更早年龄段发病,有家族遗传史等情况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差异
脑萎缩:轻度脑萎缩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记忆力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脑萎缩加重,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逐渐下降,如计算力减退、定向力障碍等,还可能伴有运动功能障碍,如行走不稳、肢体震颤等,不同病因导致的脑萎缩临床表现有所差异,若为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萎缩,可能有相应脑血管病的伴随症状,如偏瘫、言语不利等。在年龄因素上,老年人群脑萎缩出现相关症状的概率相对更高,且随着年龄增长,症状可能逐渐加重,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脑萎缩相关症状的发展。
老年痴呆: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力减退,尤其是对近期发生的事情遗忘明显,而远期记忆相对保留较好,逐渐会出现认知功能全面下降,包括远记忆力减退、语言功能障碍(找词困难、言语贫乏等)、视空间能力损害(如迷路、穿衣困难等),病情进展到后期,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伴有精神行为异常,如幻觉、妄想、攻击行为等。老年人群是老年痴呆的主要发病人群,早发型老年痴呆在相对年轻人群中发病,有家族遗传突变基因的人群发病年龄可能更早,女性在某些研究中显示可能有相对较高的发病风险,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可能增加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或加速病情进展。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脑萎缩:头颅CT或MRI检查可见脑实质体积缩小,脑室扩大,脑沟、脑裂增宽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脑萎缩的程度和部位等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正常生理性脑萎缩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范围,而病理性脑萎缩与正常生理性脑萎缩在影像学上有明显区别,病理性脑萎缩往往有更明显的脑实质异常改变,且不同病因导致的病理性脑萎缩在影像学上可能有各自特点,如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萎缩可能有相应脑血管病变部位的影像学改变。
老年痴呆:头颅MRI检查可见海马体等脑区萎缩,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检查可发现大脑特定区域的代谢改变等。老年痴呆在影像学上有其相对特征性表现,与脑萎缩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关联但又有区别,老年痴呆的影像学改变更侧重于与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特异性变化,而脑萎缩的范围可能更广泛,不过在老年人群中,很多老年痴呆患者同时存在脑萎缩的影像学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萎缩: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等进行诊断。医生会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症状表现等,再通过头颅CT或MRI等明确脑萎缩情况。在诊断时要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脑萎缩,对于病理性脑萎缩需要进一步查找病因,如进行血液检查、脑血管检查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诊断思路有差异,对于年轻患者出现脑萎缩,更要积极查找病理性原因,而老年人群的生理性脑萎缩诊断相对明确,但也需排除病理性因素。
老年痴呆: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影像学检查以及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认知障碍的疾病。在诊断过程中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认知障碍相鉴别,如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等。对于老年人群,要定期进行认知功能筛查,以便早期发现老年痴呆,早发型老年痴呆则需要关注家族遗传史等情况进行针对性诊断,女性在老年痴呆诊断中要结合其特殊的生理和生活因素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