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广义是一组疾病,狭义即普通感冒。病因主要是病毒(70%-80%)和细菌(20%-30%)感染。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结合病史等,治疗分一般、对症、抗感染,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病毒感染:70%-80%由病毒引起,常见病毒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当人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本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迅速繁殖,引发本病。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染的病毒类型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细菌感染:20%-30%由细菌引起,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常见病原体有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临床表现
普通感冒: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继而出现鼻塞、流涕等,可伴咽痛,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病毒性咽炎、喉炎
病毒性咽炎: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疼痛不持久,也不突出。当有咽下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时可有发热和乏力。体检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
病毒性喉炎: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炎或咳嗽,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可闻及喉部的喘鸣音。
疱疹性咽峡炎:多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1周。检查可见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
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体检可见咽及结合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常发生于夏季,儿童多见,游泳中传播。
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发炎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阴性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一般无需病因诊断,特殊情况下可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等确定病原体。
鉴别诊断
流行性感冒:有明显流行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如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取患者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的涂片标本,用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或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可供鉴别。
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在患病初期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在这些病的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应密切观察,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资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对症治疗:如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可选用解热镇痛药;鼻塞、鼻黏膜充血水肿时,可使用减轻鼻黏膜充血的药物;频繁打喷嚏、流鼻涕时,可选用抗过敏药;咳嗽无痰者可用镇咳药,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者可用祛痰药等。
抗感染治疗:
抗病毒药物:早期应用有一定效果,可选用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但不推荐常规使用广谱抗病毒药预防和治疗普通感冒。
抗菌药物:如有细菌感染证据,可选用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患上呼吸道感染时症状可能相对较重,且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避免高热惊厥。同时,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应选用儿童专用的药物剂型,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要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和水分摄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患上呼吸道感染后容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应注意监测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在治疗时需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用药需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孕妇:孕妇患上呼吸道感染需谨慎用药,许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症状较轻时可先尝试非药物治疗,如多饮水、多休息等。若症状较重,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要注意保暖,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