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瘤切除手术步骤
乳腺肿瘤切除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准备手术区域)、麻醉、手术操作(设计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切除肿瘤、止血缝合)、术后处理(观察伤口、病理检查、康复指导,特殊人群需个性化处理)等步骤,各步骤围绕保障手术顺利及患者康复展开。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既往乳腺疾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对手术的影响。例如,年轻女性可能更关注术后乳房外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需提前评估并优化患者身体状况以耐受手术。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明确乳腺肿瘤的位置、大小、质地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如乳腺超声、钼靶、磁共振成像(MRI)等进一步明确肿瘤情况,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2.手术区域准备
术前进行手术区域的皮肤准备,通常是在手术前1-2天进行,范围包括肿瘤周围足够的皮肤区域,一般要求距离肿瘤边缘5cm以上,目的是清洁皮肤,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需要注意不同皮肤状况的患者准备方式略有不同,如皮肤有破损、炎症等情况需先进行相应处理后再进行准备。
二、麻醉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常用的有局部麻醉、区域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局部麻醉适用于较小的浅表肿瘤切除,患者术中保持清醒,但需保证局部麻醉效果良好,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觉舒适;区域阻滞麻醉如肋间神经阻滞等可用于某些乳腺手术,能有效阻断手术区域的神经传导;全身麻醉则适用于较大肿瘤切除或患者不能配合局部麻醉等情况,全身麻醉需确保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稳定,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需严格遵循麻醉操作规程。
三、手术操作步骤
1.切口设计
根据乳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美学要求设计切口。对于良性肿瘤,常采用放射状切口或沿乳晕边缘的弧形切口等。例如,位于乳腺外上象限的肿瘤可采用放射状切口,这样相对隐蔽且对乳腺导管损伤较小;沿乳晕边缘的弧形切口适用于乳晕周围的肿瘤,术后瘢痕较不明显。对于恶性肿瘤,手术切口需考虑肿瘤扩大切除的范围,一般会适当延长切口或采用符合肿瘤手术原则的切口方式。
2.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使用手术刀或电刀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切开过程中要注意精细操作,避免过度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电刀切开时需注意功率的调节,防止产生过多的热损伤影响手术区域组织。
3.分离肿瘤
用组织钳提起切口边缘,逐步分离肿瘤周围组织。对于良性肿瘤,可在肿瘤包膜外进行分离,采用钝性分离和锐性分离相结合的方法。钝性分离常用手指、纱布等进行,锐性分离则使用剪刀等器械,尽量完整地游离肿瘤。对于恶性肿瘤,分离过程需更加遵循无瘤原则,避免挤压肿瘤,防止肿瘤细胞播散。可采用距离肿瘤一定范围外进行分离的方式,使用电刀或超声刀等进行分离,超声刀不仅可以起到切割作用,还能有效止血。
4.切除肿瘤
将游离后的肿瘤完整切除。对于良性肿瘤,可直接完整取出;对于恶性肿瘤,需按照肿瘤根治或扩大切除的要求进行切除,包括周围部分正常组织等。切除后对切除组织进行妥善保存,以便后续病理检查。
5.止血与缝合
彻底止血是手术重要环节,可采用电凝止血、结扎止血等方法。电凝止血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电凝导致组织坏死。止血完成后进行逐层缝合,先缝合皮下组织,再缝合皮肤。缝合皮肤时可采用美容缝合方法,如使用细针线、采用减张缝合等方式,以减少术后瘢痕形成,促进伤口良好愈合。
四、术后处理
1.伤口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情况,包括有无渗血、渗液,切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表现。不同年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略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愈合相对较慢,需加强观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注意避免伤口感染等情况。
2.病理检查
切除的肿瘤组织及时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肿瘤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这对于后续进一步治疗至关重要。根据病理结果制定相应的后续治疗方案,如恶性肿瘤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3.康复指导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康复指导,包括适当的上肢活动等。对于年轻女性患者,可告知其术后乳房护理及可能的整形修复相关信息等,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身体和心理状态。同时,提醒患者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等,促进身体康复。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合并乳腺肿瘤的患者,术后处理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妊娠情况对身体恢复及后续妊娠结局的影响,在康复指导等方面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个性化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