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矫形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有日光照射和合理喂养;药物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D(按病情定剂量、选制剂)和钙剂;轻度骨骼畸形靠体格锻炼纠正,重度畸形青春期后可考虑手术矫正;特殊人群中婴儿、儿童及有特殊病史儿童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日光照射:增加户外活动很重要,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变为维生素D,是便宜的维生素D来源。一般婴幼儿每天应接受日光照射60分钟以上,随着年龄增长可适当延长,但要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直射,防止晒伤。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婴儿可在温暖天气多暴露皮肤,如臀部、手部等;幼儿及学龄儿童可进行户外游戏等活动。同时要考虑季节和地区差异,比如冬季日照时间短、强度弱,可能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
2.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维生素D及钙、磷比例适当,易于吸收。对于人工喂养儿,应选择维生素D强化奶粉,并及时添加辅食,保证摄入富含钙、磷、维生素D以及蛋白质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动物肝脏、新鲜蔬菜水果等,满足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年龄儿童辅食添加有不同要求,婴儿4-6个月后开始逐渐添加泥糊状食物,随着年龄增长逐步过渡到多样化饮食。
二、药物治疗
1.维生素D补充:
剂量: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补充维生素D。一般来说,对于佝偻病初期,每日口服维生素D2000-5000国际单位,持续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即每日400国际单位;对于活动期,可加大剂量,每日口服维生素D1万-2万国际单位,持续1个月后改预防量。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对维生素D的耐受和需求有差异,婴儿期和儿童期的剂量可能会有所不同,要遵循个体化原则。
制剂选择:可选择维生素D(麦角骨化醇)或维生素D(胆骨化醇)等制剂。维生素D的生物活性比维生素D高,效果更好。
2.钙剂补充:在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适当补充钙剂有助于钙的吸收和骨骼钙化。可选用元素钙含量合适的钙剂,如葡萄糖酸钙、碳酸钙等。对于婴儿,可通过母乳或配方奶获取部分钙,若有明显缺钙表现,如手足抽搐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对于较大儿童,可从饮食中获取一定钙量,如仍不足则需额外补充。要注意钙剂的剂量和安全性,避免过量摄入导致便秘等不良反应。
三、矫形治疗
1.轻度骨骼畸形:在维生素D治疗和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体格锻炼来纠正。例如,对于轻度的鸡胸、漏斗胸等胸廓畸形,可让儿童进行俯卧撑、引体向上等锻炼,有助于改善胸廓形态;对于下肢O型腿或X型腿,可让儿童进行肌肉按摩,增加肌张力以矫正畸形,如O型腿可按摩外侧肌肉,X型腿可按摩内侧肌肉,同时指导儿童进行正确的行走和坐姿训练。
2.重度骨骼畸形:若骨骼畸形严重,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在青春期后进行手术矫正。但手术矫正有一定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畸形程度、儿童的全身状况等。手术方式根据具体畸形类型而定,如严重的下肢畸形可能需要进行截骨矫形手术等,但手术应谨慎选择,充分权衡利弊。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婴儿是佝偻病的高发人群,由于其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相对较多。在护理婴儿时,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日光照射和喂养。日光照射时要避免在正午阳光强烈时进行,可选择早晨或傍晚较为温和的时间段,每次照射时间逐渐增加。喂养方面,要保证母乳喂养的质量,母亲要注意自身营养均衡,以保证母乳中营养物质充足;人工喂养儿要严格按照配方奶的冲调要求进行喂养,确保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儿的骨骼发育情况,如发现头颅、胸廓、四肢等部位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2.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佝偻病治疗中也有不同特点。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活动量逐渐增加,要注意保证其户外活动时间和质量,鼓励他们多参加户外运动。在饮食上,要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对于有骨骼畸形倾向的儿童,要加强体格锻炼的指导,确保锻炼方法正确有效,同时定期进行骨骼发育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3.特殊病史儿童:对于有慢性肝肾疾病等基础病史的儿童,患佝偻病的风险可能更高,且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在使用维生素D和钙剂时,要密切关注肝肾功能的变化,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和管理,以促进佝偻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