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不是哮喘病,二者在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上有差异,慢阻肺是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与气道和肺组织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且有气道高反应性;临床表现不同,慢阻肺主要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等,哮喘是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等;诊断方法有别,慢阻肺靠肺功能检查等,哮喘靠肺功能及过敏原检测等;治疗原则不同,慢阻肺需戒烟、药物等治疗,哮喘要控制症状、避免接触过敏原等,二者在多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肺部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壁增厚、黏液分泌增多、气道重塑等,使气道狭窄,呼气时气流受限明显。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成分持续刺激气道和肺部,逐渐引发慢阻肺,研究显示长期吸烟史是慢阻肺的重要危险因素,约80%-90%的慢阻肺患者有长期吸烟或接触二手烟的历史。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气道的变应性炎症有关,特点是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过敏原接触是常见诱因,如花粉、尘螨等,当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后,气道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加,导致气道狭窄,引发哮喘发作,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哮喘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约有60%的哮喘患者有家族过敏史或哮喘病史。
二、临床表现不同
慢阻肺: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病情逐渐进展。咳嗽常为晨间咳嗽明显,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高发。
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多见,有过敏体质的人群更易患哮喘。
三、诊断方法有别
慢阻肺:主要依靠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0.70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同时结合病史,如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接触史、症状表现等进行综合诊断。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CT检查可见肺气肿等改变,但不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哮喘:肺功能检查中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呼气峰流速(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有助于诊断。过敏原检测可发现患者是否对特定过敏原过敏,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对于明确哮喘的过敏原,指导避免接触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胸部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异常,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
四、治疗原则不同
慢阻肺: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戒烟,这是延缓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等)、祛痰药(如氨溴索等);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运动训练等;对于严重的晚期患者,可考虑肺移植等手术治疗。
哮喘: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维持肺功能接近正常,预防哮喘急性发作,避免因哮喘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防止哮喘导致的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避免哮喘死亡。治疗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等)、茶碱类药物等。同时,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对于明确过敏原的哮喘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
总之,慢阻肺和哮喘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