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多发性乳腺纤维瘤
多发性乳腺纤维瘤是好发于青年女性由腺上皮和纤维组织混合组成的良性肿瘤,与雌激素水平异常、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有乳房肿块等临床表现,通过乳腺超声等检查诊断,较小无症状者可观察随访,肿块大等情况需手术治疗,可通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自查体检、避免不必要雌激素暴露来预防。
一、定义
多发性乳腺纤维瘤是乳腺纤维瘤的一种类型,是由腺上皮和纤维组织两种成分混合组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失衡等因素相关。
二、发病原因
雌激素水平异常:青年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当雌激素水平相对过高时,可能刺激乳腺组织中的纤维组织和腺上皮过度增生,从而引发多发性乳腺纤维瘤。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月经周期中雌激素高峰时,乳腺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增加,更容易出现纤维瘤的增殖。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乳腺纤维瘤,那么个体患多发性乳腺纤维瘤的风险可能会相对升高。有遗传学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纤维瘤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关注乳腺健康。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是诱因之一。比如,长期熬夜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导致激素分泌紊乱;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进而影响雌激素的代谢平衡。此外,高脂饮食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可能间接影响雌激素的水平,增加患多发性乳腺纤维瘤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乳房肿块:通常为多发性,可触及乳房内多个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质地韧实,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良好,一般无明显压痛。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达到几厘米。在月经前可能会有轻度胀痛,但月经来潮后胀痛症状多可缓解。例如,一些患者在自我体检时可发现双侧乳房有多个结节状肿块。
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或乳腺超声等检查时被发现。对于年龄较大、病史较长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肿块的变化情况,因为虽然大多为良性,但仍有少数可能发生恶变。
四、诊断方法
乳腺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乳腺内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等情况,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结节,有助于初步判断肿块的性质。例如,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发现多发性的乳腺纤维瘤,并能观察其内部结构特点。
乳腺X线检查(钼靶):对于年龄较大、乳腺组织较致密的患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钼靶检查可发现较小的肿块,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密度增高影,边缘光滑整齐。但对于年轻女性,由于乳腺组织对射线较为敏感,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病理活检:如果通过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肿块性质,或者怀疑有恶变可能时,需要进行病理活检。通过穿刺或手术切除肿块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这是确诊多发性乳腺纤维瘤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肿瘤的细胞类型、分化程度等,以判断其良恶性。
五、治疗原则
观察随访: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多发性乳腺纤维瘤,如果经过评估考虑为良性且生长缓慢,可以选择观察随访。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动态观察肿块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对于年轻患者,在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肿块可能会增大,因此需要在妊娠期加强监测。
手术治疗:当肿块较大(一般直径超过2-3厘米)、有明显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短期内肿块增长较快或怀疑有恶变倾向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微创旋切手术等。微创旋切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但适用于符合一定条件的患者。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发现的多发性乳腺纤维瘤,需要充分评估手术对妊娠的影响,一般建议在妊娠中期(4-6个月)手术较为安全,此时对妊娠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术后需要注意伤口的护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六、预防建议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期熬夜;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降低患多发性乳腺纤维瘤的风险。
定期乳腺自查和体检:青年女性应每月进行一次乳腺自查,观察乳房外观有无异常、有无肿块等。同时,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30岁以上的女性可适当增加乳腺X线检查的频率,以便早期发现乳腺病变。
避免不必要的雌激素暴露:尽量避免长期服用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或药物。在使用激素替代疗法等治疗时,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并密切监测乳腺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