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胸膜炎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其途径包括直接蔓延(肺部或纵隔淋巴结结核病灶累及胸膜)和血行播散(菌血症时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液循环达胸膜);相关人群易患因素有年龄(儿童青少年因免疫未熟、老年人免疫衰退且常伴基础病)、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吸烟致呼吸道防御降、居住拥挤易传播)、病史(有肺结核史者易蔓延、免疫抑制人群易感染)。
一、结核性胸膜炎的病因
结核性胸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胸膜炎症。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以下途径到达胸膜部位引发疾病:
(一)直接蔓延
1.肺部结核病灶累及:肺部的结核病灶,如肺结核病灶可直接蔓延至胸膜。例如,肺部靠近胸膜的原发型肺结核或继发型肺结核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可突破肺组织直接侵犯胸膜,引发结核性胸膜炎。这种情况在有肺部结核基础疾病的人群中更为常见,比如患有空洞型肺结核的患者,其肺内的结核分枝杆菌更容易扩散至胸膜。
2.纵隔淋巴结结核累及:纵隔淋巴结结核中的结核分枝杆菌也可通过淋巴管蔓延至胸膜。纵隔淋巴结与胸膜的淋巴引流存在一定关联,当纵隔淋巴结结核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增殖到一定程度,可经淋巴管播散到胸膜,导致胸膜发生结核性炎症反应。对于儿童群体,纵隔淋巴结结核相对较为常见,因此儿童患结核性胸膜炎时,纵隔淋巴结结核累及胸膜的情况可能较多见。
(二)血行播散
当人体处于菌血症状态时,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胸膜。例如,原发性肺结核阶段,结核分枝杆菌首次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此时结核分枝杆菌可能随着血流到达胸膜,在胸膜部位定植并引发炎症。这种血行播散的方式在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中更易发生,比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血行播散导致结核性胸膜炎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另外,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也可能因血行播散而患结核性胸膜炎。
二、相关人群易患因素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抵抗力相对较弱。而且,儿童时期原发性肺结核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原发性肺结核中结核分枝杆菌血行播散至胸膜的几率较大,所以儿童和青少年是结核性胸膜炎的易感人群。例如,在学校等儿童聚集的场所,如果有肺结核患者,儿童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更容易引发结核性胸膜炎。
2.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衰退,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清除能力减弱。同时,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使得老年人更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并引发结核性胸膜炎。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结核性胸膜炎的主要易感因素,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能有差异。例如,在青春期女性中,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对免疫系统有一定影响,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性别倾向性导致结核性胸膜炎发病率有显著差异的科学依据。不过,从整体流行病学角度看,男女患病几率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三)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人群:吸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使人体更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长期吸烟的人,其肺部的纤毛运动受到抑制,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下降,结核分枝杆菌更容易在肺部定植并扩散至胸膜,增加患结核性胸膜炎的风险。例如,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相比不吸烟人群,患结核性胸膜炎的概率可能会有所升高。
2.居住环境拥挤人群:在居住环境拥挤的场所,如集体宿舍、贫民窟等,空气不流通,结核分枝杆菌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当有肺结核患者存在时,周围人群尤其是密切接触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几率大大增加,进而增加了患结核性胸膜炎的可能性。比如,在一些工厂的集体宿舍中,如果有员工患有肺结核,同宿舍的其他员工就处于较高的感染风险中。
(四)病史因素
1.有肺结核病史人群:既往患有肺结核的人群,其肺部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基础,结核分枝杆菌有可能残留或再次活跃,从而更容易蔓延至胸膜引发结核性胸膜炎。例如,曾经患过肺结核但未彻底治愈的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可能在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情况下再次活动,侵犯胸膜导致结核性胸膜炎复发。
2.免疫抑制人群:患有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艾滋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抵抗力大幅降低,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并发展为结核性胸膜炎。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其中结核性胸膜炎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