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部湿疹与手藓的区别
手部湿疹与手藓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面存在差异。病因上,手部湿疹内在与个体易感性、自身免疫、年龄有关,外在与接触刺激物、环境、职业、生活方式有关;手藓内在与免疫力有关,外在与接触皮肤癣菌、多汗、公共场所接触有关。临床表现中,手部湿疹皮疹多样、对称分布、瘙痒剧烈,手藓多单侧分布、有环状红斑等。实验室检查中,手部湿疹斑贴试验可查过敏,真菌镜检培养阴性;手藓真菌镜检可见菌丝孢子,培养可鉴定种类。治疗上,手部湿疹需避免刺激、保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手藓要保持干燥,用抗真菌药物,儿童用药需谨慎。
一、病因方面
1.手部湿疹:
内在因素:与个体易感性有关,比如遗传因素可能使某些人更容易发生手部湿疹,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更易患病;此外,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也可能参与其中,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由于免疫调节失衡,手部发生湿疹的风险增加。年龄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儿童和老年人的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外界刺激引发手部湿疹。
外在因素:接触各种刺激物是常见诱因,例如经常接触肥皂、洗洁精、洗衣粉等碱性较强的洗涤剂,会破坏手部皮肤的皮脂膜,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发湿疹;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手部皮肤水分流失,也容易诱发手部湿疹;一些职业因素,如经常接触化工原料、金属等,也会增加手部湿疹的发生几率。生活方式方面,过度洗手、频繁使用刺激性化妆品等也可能导致手部湿疹。
2.手藓:
内在因素:一般与机体免疫力有关,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导致免疫力受损时,更容易感染皮肤癣菌引发手藓。年龄上,儿童和老年人的免疫力相对较弱,也较易患手藓。
外在因素:主要是接触了皮肤癣菌,比如直接接触患有手足癣、体癣、股癣等癣病患者的患处,或者接触被皮肤癣菌污染的物品,如拖鞋、毛巾、浴盆等而被感染。生活方式中,多汗的人群手部容易潮湿,为皮肤癣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增加了患手藓的风险;在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公共场所接触被污染的环境,也容易感染手藓。
二、临床表现方面
1.手部湿疹:
形态表现:皮疹多样,急性期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可出现糜烂、渗出;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出现结痂、鳞屑;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常有色素沉着或减退。皮疹可对称分布于双手,边界一般不太清晰。
症状特点:瘙痒较为明显,且瘙痒程度往往较剧烈,尤其在夜间或接触刺激物后瘙痒会加重。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手部湿疹可能更倾向于急性发作,皮疹以红斑、水疱为主;老年人手部湿疹慢性化倾向更明显,皮肤增厚更显著。
2.手藓:
形态表现:多呈单侧分布,起初为针尖大小的水疱,水疱干燥后脱屑,逐渐向周围蔓延,形成环状或多环状红斑,边界清楚,边缘可有丘疹、水疱。随着病情发展,皮肤可出现角化过度、粗糙等表现。
症状特点:一般瘙痒程度不一,有的患者瘙痒较明显,有的相对较轻。在夏季等温暖潮湿的季节,病情往往容易加重,而冬季可能相对缓解,但容易复发。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手部湿疹:
斑贴试验:可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对某些接触物过敏,帮助明确病因中的外在刺激因素。通过将可疑致敏物质贴敷于皮肤,观察皮肤反应来判断是否过敏。
真菌镜检及培养:一般为阴性结果,因为手部湿疹并非由真菌感染引起。
2.手藓:
真菌镜检: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水疱液等进行镜检,若发现菌丝或孢子,即可明确诊断为手藓。
真菌培养:可以进一步鉴定真菌的种类,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真菌治疗药物,同时也能明确感染的病原体情况。
四、治疗方面
1.手部湿疹:
一般治疗:避免接触已知的刺激物,如停止使用刺激性洗涤剂等;注意手部保湿,使用温和的保湿霜保持手部皮肤的水分,维护皮肤屏障功能。不同年龄的人群保湿需求略有不同,儿童皮肤更娇嫩,应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儿童专用保湿霜;老年人皮肤干燥更明显,需要选择滋润度较高的保湿产品。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如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但要注意不同年龄使用的剂型和强度有所差异,儿童应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也可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药物。
2.手藓:
一般治疗: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传染他人。对于多汗人群,可使用爽身粉保持手部干燥。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外用的唑类抗真菌药膏等,根据真菌种类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剂型和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