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是常见乳腺良性疾病,由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感染等致导管扩张及周围炎症反应。发病机制与年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内分泌疾病史、感染等相关;临床表现有早期乳头溢液、进展期乳晕周围肿块伴痛、后期皮肤改变,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乳腺超声、钼靶、导管镜等检查;需与乳腺癌鉴别;治疗分非手术(保守、生活调整)和手术(病变大等情况),手术据病情选,不同年龄手术需综合考虑。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导管排泄障碍:
年龄方面,多见于中、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乳腺导管可能出现退行性改变,导致导管分泌物排出不畅。例如,老年女性乳腺导管上皮细胞萎缩、增生等变化可能影响导管的正常通畅性,使得分泌物在导管内积聚,进而引起导管扩张。
生活方式上,如果长期存在不良的乳腺局部卫生习惯,也可能增加导管排泄障碍的风险。比如不注意乳腺局部清洁,污垢等可能堵塞导管开口,影响分泌物排出。
异常激素刺激:
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与乳腺导管扩张症密切相关。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失衡可能导致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分泌功能异常。在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对于本身激素调节存在一定紊乱的女性,更容易引发乳腺导管扩张症。例如,一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女性,可能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激素水平失调,从而诱发该疾病。
病史方面,有内分泌疾病史的女性,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其体内激素代谢异常,患乳腺导管扩张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感染因素:
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可能参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发病过程。当导管内的分泌物积聚,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有利环境,细菌感染可引起导管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导管扩张和周围组织的病变。例如,乳头部位的细菌感染可能逆行进入乳腺导管,引发炎症。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乳头溢液,溢液多为浆液性、血性或脓性。年龄较大的女性若发现乳头溢液,尤其是单侧乳头溢液,应警惕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可能。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乳晕周围肿块,肿块可伴有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隐痛,有的可能较为明显。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处于劳累、情绪波动大等状态时,疼痛可能会加重。
后期可能出现皮肤改变,如乳头回缩、乳晕皮肤发红、橘皮样改变等。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对于年轻女性,发病可能相对隐匿,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老年女性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病情进展可能相对缓慢,但一旦出现症状,可能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在病史方面,有乳腺手术史或乳腺其他疾病史的女性,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发生可能与原有的乳腺结构改变有关,增加了发病的复杂性。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可发现乳腺导管扩张的情况,表现为导管内径增宽。超声检查对于不同年龄、不同乳腺情况的患者都较为适用,操作简便、无辐射。
乳腺钼靶检查也有一定价值,能发现导管内的钙化等情况,对于中、老年女性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于年轻女性,由于乳腺组织较为致密,钼靶检查的分辨率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导管镜检查:
通过导管镜可以直接观察导管内的情况,明确导管扩张、有无占位等病变,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怀疑导管内病变时考虑使用。
鉴别诊断
与乳腺癌鉴别:
乳腺癌一般有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等特点,影像学检查中乳腺癌可能有不规则肿块、毛刺征等表现,而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肿块多有一定的炎症表现,边界相对可能较清楚。通过病理检查是鉴别诊断的金标准,病理上乳腺癌有癌细胞的异型性等表现,而乳腺导管扩张症主要是导管扩张及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等改变。
年龄上,乳腺癌好发于40-60岁女性,但也有年轻发病的情况,而乳腺导管扩张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但也不是绝对的,需要综合多种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病变范围较小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例如,保持乳腺局部清洁,避免挤压乳房等。对于有炎症表现的患者,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但需谨慎选择抗生素,避免滥用。
生活方式调整也很重要,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有助于缓解症状,促进病情稳定。
手术治疗:
当病变范围较大、保守治疗无效或怀疑有恶变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乳腺区段切除术等,手术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选择和术后恢复也需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在术前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以确保手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