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位癌
原位癌是癌症早期阶段,病变局限未转移,细胞有异型性等病理特征,常见于宫颈、乳腺、皮肤、食管等部位,与多种因素相关,可通过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主要治疗是手术或密切观察随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预后好,延误则可能变差
一、原位癌的定义
原位癌是指黏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内的非典型增生(重度)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生长的早期癌。它是癌症的最早期阶段,病变局限,未发生转移。例如,子宫颈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于宫颈上皮内,未侵犯间质。
二、原位癌的病理特征
1.细胞形态改变
原位癌的细胞具有异型性,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致,核大、深染,核质比例增大,核分裂象增多,但一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象。以乳腺导管原位癌为例,显微镜下可见导管内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形态多样,细胞核明显异常。
细胞的极性消失,正常上皮细胞具有一定的极性,而原位癌时这种极性丧失,细胞排列失去正常的层次结构。
2.病变范围
病变局限于上皮内的一定范围,未超出上皮基底膜的界限。比如食管原位癌,癌细胞局限在食管黏膜上皮层内,没有突破基底膜向深层组织浸润。
三、原位癌的常见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1.常见发病部位
子宫颈:是原位癌的好发部位之一,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女性如果长期感染高危型HPV,尤其是持续感染,就容易导致宫颈上皮发生癌变,逐步发展为原位癌等病变。
乳腺: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较为常见。女性的内分泌因素,如雌激素水平异常等可能与乳腺原位癌的发生有关。长期高雌激素暴露的女性,患乳腺原位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皮肤:皮肤的原位癌如鲍恩病,多与紫外线照射等因素有关。长期暴露在强烈阳光下的人群,皮肤受到紫外线损伤,增加了皮肤原位癌的发病几率。
食管:长期吸烟、饮酒、食用过热过硬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食管原位癌的发病风险。这些因素会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导致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进而发展为原位癌。
2.年龄与性别因素
年龄:不同部位的原位癌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发病趋势。例如,子宫颈原位癌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乳腺原位癌在女性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绝经后女性相对发病率有一定变化特点;皮肤鲍恩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细胞修复能力下降,一些致癌因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原位癌的风险可能增加。
性别:子宫颈原位癌、乳腺原位癌等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女性的生理结构和一些特定的生理因素有关。比如女性的生殖系统和乳腺的生理特点使得她们更容易受到一些相关致癌因素的影响。而皮肤鲍恩病等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情况虽有差异,但总体上女性也可能患病。
四、原位癌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对于乳腺原位癌的筛查有一定价值。可以发现乳腺内是否有异常的钙化等情况,导管内原位癌有时可表现为簇状分布的微钙化灶。例如,在乳腺X线检查中发现可疑的微钙化区域,需要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以明确诊断。
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通过采集宫颈细胞进行细胞学分析,能够发现宫颈上皮内的异常细胞,对于早期发现宫颈原位癌有重要意义。如果TCT检查发现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等异常情况,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和宫颈活检以确诊。
2.组织病理学检查
是诊断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或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判断是否为原位癌以及病变的具体情况。例如,对可疑的皮肤病变进行活检,病理医生通过观察细胞的异型性、病变范围等确定是否为皮肤原位癌。
五、原位癌的治疗及预后
1.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原位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子宫颈原位癌,可采用宫颈锥形切除术等手术方式,切除病变的宫颈组织;乳腺原位癌可根据情况选择乳腺局部切除术等,完整切除癌灶。手术能够彻底去除病变组织,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
密切观察随访:对于一些部位特殊、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立即手术等情况的原位癌患者,可采取密切观察随访的方式。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乳腺影像学检查等,一旦病变有进展迹象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预后
原位癌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预后通常非常好。经过规范治疗后,患者的治愈率较高,一般不影响正常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例如,宫颈原位癌患者经过锥切等手术治疗后,复发率较低,多数患者可以长期生存,并且不影响生育等功能(根据具体手术方式而定);乳腺原位癌患者手术切除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预后良好。但如果延误治疗,原位癌可能发展为浸润性癌,预后会变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