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初步判断皮肤癌可观察皮肤病变的颜色、形状、大小及关注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专业医学检查包括皮肤镜检查辅助初步判断和病理活检确诊;长期日光暴露、有皮肤癌家族史、既往有皮肤癌病史的人群为高危人群,需分别定期进行相应的皮肤监测。
一、自我检查初步判断
1.观察皮肤病变特征
颜色方面:正常皮肤颜色均匀,而皮肤癌可能表现为颜色改变,如出现黑色、棕色、白色、红色等多种颜色混合的斑块或肿物,其中黑色素瘤通常有颜色不均匀的表现,可能在原本的痣基础上颜色变得斑驳。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皮肤癌相对少见,但若有皮肤色素改变也需关注;老年人皮肤老化,皮肤病变更易被忽视,需更细致观察颜色变化。不同性别在皮肤癌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男性可能更常暴露皮肤于户外,某些类型皮肤癌如鳞状细胞癌在男性暴露部位可能更常见。长期户外工作、频繁日光照射人群皮肤癌风险高,其皮肤病变观察需更严谨。有皮肤癌家族史或既往皮肤癌病史人群,对皮肤颜色变化的监测应更频繁。
形状方面:正常皮肤边界清晰,皮肤癌病变边界常不规则,如呈锯齿状、边界模糊不清等。例如基底细胞癌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隆起性斑块或结节。不同年龄人群皮肤弹性等不同,对形状观察影响不大,但儿童皮肤薄,病变形状可能更易察觉;老年人皮肤松弛,可能影响对边界的判断,需借助放大镜等辅助。生活方式中经常摩擦部位的皮肤病变形状观察要注意是否因摩擦改变而需警惕皮肤癌。
大小方面:皮肤癌病变通常会逐渐增大,若发现皮肤上的斑点、肿块等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要高度怀疑皮肤癌。对于儿童,皮肤病变生长速度可能因个体差异不同,需对比既往情况判断;老年人皮肤病变生长相对缓慢,但一旦发现异常增大也需重视。
2.关注皮肤不适症状
瘙痒:正常皮肤一般无无故瘙痒,皮肤癌可能伴有瘙痒症状,但瘙痒并非皮肤癌特有的症状,其他皮肤疾病也可能引起瘙痒。然而,若皮肤病变处持续瘙痒且经一般治疗无缓解,需警惕皮肤癌可能。不同年龄人群对瘙痒的感知和耐受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因瘙痒搔抓,老年人皮肤干燥也可能有瘙痒,需注意区分是皮肤癌相关还是其他原因。
疼痛:多数皮肤癌早期可能无疼痛,但随着病情进展,部分皮肤癌如鳞状细胞癌等可能出现疼痛症状。例如溃疡型的皮肤癌可能因破溃刺激神经而引起疼痛。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敏感度不同,儿童表达疼痛可能相对困难,需通过其行为等判断;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要综合判断。
二、专业医学检查
1.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可以放大观察皮肤表面及表皮下结构,帮助医生更清晰地看到皮肤病变的细节,如血管形态、色素分布等。它能辅助医生初步判断病变是否为皮肤癌。对于不同肤色人群,皮肤镜检查都有重要价值,通过观察病变部位的血管模式等特征来辅助诊断。例如,黑色素瘤在皮肤镜下可能表现为不对称、边界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直径大于6mm等特征。在儿童皮肤镜检查时,要注意轻柔操作,避免引起儿童不适;老年人皮肤较薄,操作时也要小心。
2.病理活检
活检方法:病理活检是确诊皮肤癌的金标准。常用的活检方法有切取活检和穿刺活检等。切取活检是切取部分病变组织进行检查,穿刺活检是通过穿刺获取病变组织细胞。医生会根据病变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活检方法。对于儿童,病理活检要考虑到其身体承受能力,尽量选择对身体创伤小的活检方式;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活检前要评估其身体状况能否耐受活检操作。
病理结果判断:病理医生会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组织的细胞形态等特征来判断是否为皮肤癌以及是哪种类型的皮肤癌。不同类型的皮肤癌在病理表现上有各自特点,如基底细胞癌病理上可见基底样细胞组成的结节等,鳞状细胞癌可见异形的鳞状细胞等。
三、高危人群重点监测
1.长期日光暴露人群:如农民、渔民、户外工作者等,由于长期受到紫外线照射,皮肤癌风险较高。这类人群应定期自行检查皮肤,最好能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皮肤自查,重点检查暴露部位的皮肤,如面部、颈部、手臂等。同时,建议每年到皮肤科进行一次专业的皮肤检查,包括皮肤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皮肤癌。
2.有皮肤癌家族史人群: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皮肤癌,那么自身患皮肤癌的风险相对增加。这类人群除了要像长期日光暴露人群一样定期进行皮肤自查和专业检查外,还应更密切关注皮肤的细微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3.既往有皮肤癌病史人群:这类人群皮肤癌复发的风险较高,需要更加频繁地进行皮肤监测。一般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皮肤检查,包括自我检查和专业医生的详细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新的皮肤癌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