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偏瘫肌张力高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关节活动度训练、抑制异常运动模式训练)和物理因子治疗(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冷疗法);药物治疗有巴氯芬和替扎尼定;手术治疗有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治疗方式中需考虑不同因素,严格筛选和操作。
一、康复训练
1.运动疗法
关节活动度训练:对于偏瘫肌张力高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训练,如每天对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进行缓慢、轻柔且充分的屈伸等活动,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研究表明,规范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可防止关节挛缩和僵硬,一般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每天可进行3-5组。在进行过程中需注意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活动力度,避免因过度用力造成关节损伤。对于儿童患者,因其骨骼、关节等处于发育阶段,更要轻柔操作,以不引起患儿明显疼痛和不适为宜。
抑制异常运动模式训练:运用Bobath技术等抑制患者的异常肌张力和异常运动模式。例如,对于上肢可采用抑制上肢屈肌痉挛模式的训练,通过将患者上肢置于外展、外旋、伸肘、伸腕、伸指的位置来抑制屈肌痉挛;对于下肢可采用抑制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训练,如让患者仰卧位时,将下肢置于屈髋、屈膝、踝背屈的位置等。这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且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不断调整训练方案。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行此类训练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和身体耐受能力,比如成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在力量和耐受程度上有明显差异,训练强度和方式需相应调整。
2.物理因子治疗
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利用痉挛肌电刺激仪,通过刺激痉挛肌肉及其拮抗肌,产生交互抑制作用,从而降低肌肉的痉挛程度。一般每次治疗时间约20-30分钟,每周可进行3-5次。研究发现,该疗法对改善偏瘫患者的肌张力高有一定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电极的放置位置准确,根据患者的肌肉情况调整刺激参数。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要密切观察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避免因刺激强度过大引起不适;儿童患者则要选择合适的刺激强度,以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为前提。
冷疗法:可采用冰袋等对痉挛肌肉进行冷敷,通过低温抑制肌肉的兴奋性,降低肌张力。每次冷敷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冷疗法能快速缓解局部肌肉的痉挛状态,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对于皮肤感觉减退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合并偏瘫的患者,更要严格控制冷敷时间和温度,防止造成皮肤损伤。儿童患者皮肤娇嫩,进行冷疗法时需格外谨慎,可选择合适的冷敷方式和控制冷敷时间。
二、药物治疗
1.巴氯芬:是一种γ-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可作用于脊髓的GABAβ受体,抑制脊髓内的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降低肌张力。它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但使用时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嗜睡、乏力、头晕等,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要密切关注用药后的反应,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儿童患者则要根据体重等因素谨慎使用,且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用药。
2.替扎尼定:是一种中枢性骨骼肌松弛剂,主要通过激动脊髓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脊髓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降低肌张力。其不良反应可能有口干、嗜睡、头晕等,在使用过程中同样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血压等指标,儿童患者应避免随意使用,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及确定合适剂量。
三、手术治疗
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对于经过严格康复训练和规范药物治疗后肌张力仍严重增高且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患者,可考虑该手术。其原理是通过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纤维,减少传入神经冲动,从而降低肌张力。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筛选患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仍在发育过程中,手术的选择要更加谨慎,需充分评估手术的风险和收益,并且术后要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来巩固手术效果。成年患者在手术前也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肌肉功能评估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对于一些由于脑部病变导致的偏瘫肌张力高患者,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该手术是通过植入电极到脑部特定核团,发放电刺激来调节神经活动,从而降低肌张力。但手术复杂,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在考虑该手术时,要充分权衡利弊,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影响手术,儿童患者则要考虑其脑部发育等特殊情况,需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评估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