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炎是常见非哺乳期乳腺炎症性疾病,因导管扩张、分泌物积聚刺激引发。发病与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有关,临床表现分急性期和慢性期,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方式,预后与病情及治疗有关,患者需注意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一、定义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症性疾病,也被称为导管扩张症等,是由于乳腺导管扩张、分泌物积聚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的炎症反应。
二、发病原因
1.导管排泄障碍:
各种原因导致乳腺导管堵塞,如先天性乳头畸形、凹陷、不洁,或老年妇女乳腺导管相对狭窄等,使得导管内的分泌物排出不畅,从而引起导管扩张。例如,先天性乳头凹陷的女性,乳头不能正常外凸,导管开口处容易被堵塞,增加了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风险。
对于年龄较大的女性,乳腺导管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相对狭窄,也会影响分泌物的排出。
2.异常激素刺激:
体内激素水平的异常变化可能参与发病。如雌激素、孕激素的比例失调等,会导致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分泌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在一些青春期后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会出现这种激素失衡的情况,增加患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急性期:乳房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皮肤可能伴有发热,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较为明显。炎症范围可大可小,有的患者乳房局部可触及肿块,肿块边界可能不太清晰。例如,有些患者乳房红肿范围可能局限在一个象限,而有些患者则可能累及整个乳房的一部分区域。
慢性期:可形成乳晕下或乳房内的肿块,肿块与皮肤可能有粘连,乳头可能会有溢液,溢液的颜色可以是淡黄色、血性等。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皮肤窦道,从窦道中会排出脓性物质等。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女性: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均可发病,但以非哺乳期女性多见,尤其是30-40岁的女性相对高发。在青春期女性中,如果出现乳头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发病,但相对较少见。
男性:男性患浆细胞性乳腺炎较为罕见,但也有个别病例报道。男性发病时,症状与女性类似,也会出现乳房局部的红肿、肿块等表现,但由于男性乳腺组织相对不发达,表现可能不太典型。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乳腺导管的情况,如导管是否扩张、扩张的程度,以及乳房内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等情况。超声下可见扩张的导管呈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肿块可能表现为低回声团块,边界欠清。例如,通过乳腺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导管扩张的具体范围和程度,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发现乳房内的钙化等情况有一定帮助。在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中,可能会出现导管钙化等表现,但对于年轻女性,由于乳腺组织较为致密,钼靶检查的敏感性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2.病理学检查:
病理活检是确诊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进行病理检查,可以看到导管扩张,管内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导管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抗感染治疗:当炎症处于急性期,有感染迹象时,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由于浆细胞性乳腺炎并非由普通细菌感染引起的典型化脓性炎症,抗生素的使用需要谨慎,一般可先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然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例如,可先使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等。
局部治疗:对于局部红肿的情况,可以采用局部热敷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症状。但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皮肤。
2.手术治疗
当病情反复发作、形成脓肿或肿块较大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肿块切除术、乳腺区段切除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切除病变组织,清除扩张的导管及炎症病灶。例如,对于肿块较大且与皮肤粘连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乳腺区段切除手术,以彻底去除病灶,防止病情复发。
六、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情况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因素有关。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并进行合适的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炎症可以得到控制,肿块逐渐消退。但如果病情反复,可能会影响乳房的外观,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复发的情况。
2.注意事项
生活方式:患者要注意保持乳房局部的清洁卫生,避免乳头受到损伤。穿着合适的内衣,避免过紧的内衣压迫乳房。
特殊人群:对于青春期女性出现乳头异常的情况,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患有浆细胞性乳腺炎等疾病。老年女性如果发现乳房有异常肿块等情况,也要高度重视,尽早进行检查诊断。在治疗过程中,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