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具有一定遗传性,遗传性大肠癌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PC基因突变致肠道大量腺瘤性息肉,青少年起病易癌变)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Lynch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错配修复基因突变致发病早、多部位癌变且伴其他肿瘤);非遗传性因素如饮食、吸烟、饮酒可影响发病,遗传与非遗传因素交互作用,有大肠癌家族史人群应从比最早发病者早10-15年开始筛查,包括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特殊人群如青少年FAP家族史者、HNPCC家族史女性有不同筛查及注意事项,无明显症状家族史人群要提高意识、配合筛查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一、遗传性大肠癌的类型及特点
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的染色体上存在APC基因突变,这种突变会使患者的肠道内出现大量的腺瘤性息肉,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出现,若不及时治疗,几乎100%会发展为大肠癌。从发病机制来看,APC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正常情况下它可以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凋亡等过程,当发生突变后,细胞的生长调控失常,导致息肉大量形成。例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其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50%。
2.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
又称Lynch综合征,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主要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如MLH1、MSH2等)发生突变引起。这类患者发生大肠癌的风险较高,通常发病年龄相对较早,而且往往同时或先后发生多个部位的大肠癌,除了大肠癌外,还可能伴有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其他肿瘤。研究表明,在Lynch综合征家系中,携带突变基因的个体在一生中患大肠癌的概率男性可达60%-70%,女性可达40%-60%。
二、非遗传性因素对大肠癌发病的影响及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
1.非遗传性的环境及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大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肪饮食会使肠道内的胆汁酸和中性固醇浓度增加,这些物质可能会诱发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癌变;而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的时间增加。例如,西方发达国家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结构导致其大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
吸烟:吸烟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肠道,损伤肠道黏膜,增加癌变的概率。有研究发现,吸烟者患大肠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
饮酒:过量饮酒也与大肠癌的发生相关。酒精可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引发癌变。
2.遗传与非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
即使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如果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取)、戒烟限酒等,可能会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反之,没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如果长期暴露在上述不良生活方式中,也可能增加大肠癌的发病几率。例如,一个有FAP家族遗传背景的人,如果能严格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肠镜筛查等监测,可能可以更早发现肠道病变并进行干预,从而降低大肠癌的发生风险;而一个没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如果长期高脂肪饮食且吸烟,其患大肠癌的风险也会逐渐升高。
三、有大肠癌家族史人群的筛查及注意事项
1.筛查建议
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一般建议从比家族中最早发病者的年龄提前10-15年开始进行筛查。例如,如果家族中有人在40岁确诊大肠癌,那么有家族史的亲属应从25-30岁开始进行筛查。筛查方法包括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粪便隐血试验可以初步检测肠道是否有出血情况,若结果阳性则需要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肠道病变。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最准确的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息肉等病变并进行活检。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少年人群:对于有FAP家族史的青少年,由于其可能携带APC基因突变,应尽早开始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一般建议从10-12岁开始,并且根据肠道息肉的情况,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复查和干预。因为青少年时期发现息肉后可以及时处理,避免息肉发展为大肠癌。
女性人群:对于有HNPCC家族史的女性,除了关注大肠癌的筛查外,还需要关注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相关肿瘤的筛查。例如,在适当的年龄开始进行妇科检查、盆腔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同时存在的妇科肿瘤。
有家族史但无明显症状人群:这类人群应提高防癌意识,主动了解家族遗传病史情况,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的筛查项目。同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