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和浆细胞乳腺炎区别
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浆细胞乳腺炎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及治疗原则上有区别,前者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等有关,好发生育期女性,表现为乳房肿块等,影像学及病理有相应特点,治疗依病情轻重采用保守或手术;后者称乳腺导管扩张症,与导管排泄障碍等有关,各年龄可发病,表现为乳头溢液等,影像学及病理有其特征,治疗急性期对症,形成脓肿等需手术。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肉芽肿性乳腺炎
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创伤等因素有关,好发于生育期女性,年龄多在25-40岁之间,妊娠、哺乳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与月经周期关系不明显。
2.浆细胞乳腺炎
也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是由于乳腺导管扩张、内容物积聚刺激导管周围组织引起的慢性非细菌性炎症,发病机制主要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内分泌紊乱等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30-40岁女性多见,与月经周期可能有一定关联,比如部分患者在月经前期症状可能加重。
二、临床表现
1.肉芽肿性乳腺炎
起病相对较急,多以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质地较硬,边界多不清,与皮肤可有粘连,部分患者可伴有乳房疼痛,疼痛程度不等,有的患者可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病变后期可出现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血性溢液,少数患者可形成窦道。
年龄方面,生育期女性是高发人群,不同年龄生育期女性发病时临床表现可能相似,但青春期女性和绝经后女性罕见发病。生活方式上,妊娠、哺乳史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相关病史的女性需密切关注乳房情况。
2.浆细胞乳腺炎
起病可急可缓,早期多表现为乳头溢液,溢液性质多样,可为浆液性、血性或脓性,乳晕区可触及肿块,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部分患者可伴有乳晕区皮肤红肿、疼痛,类似炎症表现,后期可形成乳晕下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湿疹样改变。
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但30-40岁女性多见,此年龄段女性内分泌相对活跃,月经周期变化可能影响病情,有月经不调等内分泌紊乱情况的女性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三、影像学检查
1.肉芽肿性乳腺炎
乳腺超声检查可见乳腺内不均匀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欠均匀,可有散在小的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可见肿块内少量血流信号。
乳腺X线摄影检查可见乳腺内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部分患者可伴有钙化,但钙化多为散在、细小钙化。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超声和X线表现基本类似,但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青春期患者乳房组织处于发育阶段,X线检查需谨慎,避免过多辐射。
2.浆细胞乳腺炎
乳腺超声检查可见乳晕区导管扩张,呈囊状、管状无回声区,周围可见低回声区,CDFI可见扩张导管周围有少量血流信号。
乳腺X线摄影检查可见乳晕下导管扩张,呈“透明晕”征,乳晕区可见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不同年龄患者影像学表现类似,但年轻患者乳房组织致密,X线影像可能不如中年患者清晰,需要结合超声等其他检查手段。
四、病理检查
1.肉芽肿性乳腺炎
病理特点是以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形成,可见多核巨细胞、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病变周围乳腺组织可见导管扩张,无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阴性。
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病理表现本质相同,但年龄较小患者在取材时需注意避免对乳房发育造成过度影响。
2.浆细胞乳腺炎
病理特点是导管扩张,导管内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导管周围可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晚期可见肉芽肿形成,但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肉芽肿分布及形态有差异,抗酸染色阴性。
各年龄患者病理表现类似,不过老年患者乳腺组织本身有一定退变,在病理观察时需注意与其他病变鉴别。
五、治疗原则
1.肉芽肿性乳腺炎
对于病情较轻、肿块较小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抑制免疫反应,但需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激素时要考虑激素对生长发育(青春期患者)、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等的影响。对于病情较重、肿块较大或形成窦道的患者,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如乳腺区段切除术等。
2.浆细胞乳腺炎
急性期以抗感染治疗为主,但由于是非细菌性炎症,抗生素治疗效果有限,多采用对症处理,如局部热敷等缓解症状。对于形成脓肿或窦道的患者需手术治疗,手术应彻底清除病灶,避免复发,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时需考虑乳房外观及功能的保留,老年患者乳房组织萎缩,手术操作需更精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