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需明确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用数字评分法)和性质;有非药物干预,如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物理治疗(热敷、按摩);药物治疗分轻度(非甾体类抗炎药)、中度(弱阿片类药物)、重度(强阿片类药物);特殊人群癌痛处理不同,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严格儿科用药;老年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谨慎调整剂量;妊娠期需多学科会诊、谨慎选药保胎儿健康。
一、明确癌痛评估
1.疼痛程度评估: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让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在0-10分中选择相应数字来表示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最剧烈疼痛,以此准确了解患者癌痛的严重程度,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可能有差异,但该评估方法具有普适性,能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疼痛性质评估:区分是钝痛、锐痛、搏动性痛等不同性质,不同性质的疼痛可能提示不同的癌痛原因,例如骨转移引起的癌痛多为钝痛或隐痛,神经受侵犯可能导致锐痛等,通过对疼痛性质的评估有助于更精准制定治疗方案。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通过引导患者改变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来缓解癌痛。比如向患者讲解癌痛可控的科学依据,帮助其减轻焦虑情绪,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需要家长配合进行心理安抚,而成年患者可通过自身的认知调整来改善疼痛感受,有焦虑病史的患者可能更需要专业心理干预来缓解因癌痛带来的心理压力。
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法。深呼吸放松适合各年龄段人群,通过缓慢深呼吸,可调节身体的紧张状态,减轻对疼痛的关注;渐进性肌肉松弛对于成年患者较为适用,通过依次紧张和放松不同肌肉群来缓解全身紧张,从而间接减轻癌痛感受,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放松训练时需注意动作幅度和节奏,避免引起血压等指标较大波动。
2.物理治疗
热敷:对于一些因肿瘤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疼痛,可适当进行热敷,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不同皮肤敏感度的患者(如老年人皮肤较为敏感)需特别注意控制热敷条件,对于皮肤有破损或感染的部位严禁热敷。
按摩:专业的按摩可缓解肌肉紧张性疼痛,不同部位的癌痛可采用相应的按摩方式,如颈部癌痛可进行颈部肌肉按摩,但要避免过度用力加重疼痛或损伤,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如有血液系统肿瘤病史等)需谨慎使用按摩,防止引起出血等并发症。
三、药物治疗
1.根据癌痛程度选药
轻度癌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来发挥镇痛作用,适用于大多数轻度癌痛患者,但要注意其可能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消化不良、溃疡等,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需权衡使用,并可同时采取保护胃黏膜措施。
中度癌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等,弱阿片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中度疼痛,其作用机制是与阿片受体结合发挥镇痛效应,但使用时需关注患者呼吸抑制等风险,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呼吸功能不佳的患者要密切监测。
重度癌痛:选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是重度癌痛的主要镇痛药物,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结合,强效缓解剧烈疼痛,但要注意其可能导致便秘、嗜睡等不良反应,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用药剂量,因为药物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
四、针对特殊人群的癌痛处理
1.儿童癌痛
儿童癌痛需格外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游戏疗法转移注意力等,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安全原则,根据儿童体重等因素精准计算可能的用药剂量范围,但一般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且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因为儿童的生理代谢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耐受和反应可能有较大差异。
2.老年癌痛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癌痛治疗中要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药物,选用癌痛药物时要避免与这些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在药物剂量调整上要更加谨慎,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所以需根据肾功能等指标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同时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如便秘、头晕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舒适度。
3.妊娠期癌痛
妊娠期癌痛处理较为复杂,要充分权衡胎儿和孕妇的情况。非药物干预是优先考虑的,如心理支持等。药物选择上需极度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需在多学科会诊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来缓解疼痛,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因为任何药物都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风险,要确保在缓解孕妇癌痛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胎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