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因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还可伴有其他多种异常,是小儿机体运动残疾主要疾病之一。其病因包括产前(如胎儿脑发育畸形、孕妇孕期患病等)、产时(早产、低出生体重、分娩异常等)、产后(新生儿核黄疸、脑部感染等)因素;临床表现有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诊断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头颅影像学、脑电图、肌电图等);治疗方法有康复治疗(物理、作业、言语治疗及康复护理等)、药物治疗(辅助康复,如用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剂等)、手术治疗(针对严重肢体畸形);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为根据患儿年龄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严格掌握药物使用,日常注意营养、睡眠及预防并发症,家长要给予关爱并配合治疗。
一、小儿脑瘫的定义
小儿脑瘫,即小儿脑性瘫痪,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还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二、小儿脑瘫的病因
1.产前因素:胎儿脑发育畸形,如神经管发育不全致先天性脑积水、脑泡演化发育障碍所致的全前脑及神经细胞移行障碍所致的平脑回畸形、巨脑回畸形以及无脑回畸形等;孕妇在孕期患风疹、带状疱疹、巨细胞包涵体病、弓形体病等使胎儿中枢神经系统遭受损害;孕妇妊娠期的严重贫血、心力衰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及放射线照射等,均可影响胎儿脑发育而致永久性脑损害。
2.产时因素: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引起脑瘫的重要原因,孕龄小于32周、出生体重小于2000g,脑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分娩时间过长、脐带绕颈、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致胎儿脑缺氧,产伤、急产、难产及出血性疾病均可致颅内出血,影响胎儿脑部血液循环,造成脑组织损伤。
3.产后因素:新生儿核黄疸、新生儿脑部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头部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等也可能导致小儿脑瘫。
三、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
1.运动发育落后:脑瘫患儿在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运动发育方面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例如,正常小儿3个月时俯卧位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而脑瘫患儿往往要到6个月以后甚至更晚才能完成这些动作。
2.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或肌张力不协调。肌张力增高时,患儿肢体僵硬,活动受限;肌张力低下时,患儿肢体松软,运动无力。
3.姿势异常:患儿常出现多种异常姿势,如头常偏向一侧、下肢交叉呈剪刀状、足尖着地等。
4.反射异常:正常小儿出生后有多种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一定年龄消失。脑瘫患儿的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或出现一些病理反射。
四、小儿脑瘫的诊断
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医生会询问患儿母亲孕期情况、分娩过程、新生儿期情况等,对患儿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其运动发育、肌张力、姿势等情况。辅助检查包括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帮助了解脑部结构有无异常;脑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是否合并癫痫;肌电图检查可了解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
五、小儿脑瘫的治疗
1.康复治疗:是小儿脑瘫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康复护理等。物理治疗主要通过运动疗法,如Bobath法、Vojta法等,促进患儿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作业治疗主要训练患儿的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衣、进食、书写等;言语治疗针对有语言障碍的患儿,进行语言训练。康复护理则贯穿于患儿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正确的抱姿、坐姿、睡姿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辅助康复治疗,如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使用肌肉松弛剂降低肌肉张力等。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肢体畸形,如肌腱挛缩、关节畸形等,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手术治疗,以改善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六、小儿脑瘫的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小儿脑瘫患儿,由于其年龄小,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在康复治疗方面,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避免过度训练对患儿造成伤害。在药物使用方面,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使用对小儿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尤其是低龄儿童,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护理中,要注意患儿的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家长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耐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