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脱水有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常见症状,分轻度、中度、重度不同程度,由腹泻、呕吐、发热、摄入不足等引起,婴幼儿脱水需及时补水、观察病情、合理喂养、保持皮肤清洁、关注体温变化,脱水未改善或加重要送医静脉补液。
一、宝宝脱水的常见症状
1.皮肤弹性差:用手指轻压宝宝的额头或腹部皮肤,松开后皮肤恢复原状的时间延长。正常情况下皮肤会迅速弹回,而脱水时皮肤回弹缓慢。这是因为脱水导致体内水分减少,皮肤组织水分不足,使得皮肤弹性降低。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皮肤较为娇嫩,这种表现更为明显。
2.尿量减少:宝宝的尿量会明显比平时减少。正常情况下,宝宝每天会有一定次数和量的排尿,而脱水时肾脏为了保存水分,会减少尿液的生成。比如原本每天排尿6-8次,脱水时可能减少到2-3次,且尿液颜色变深,呈深黄色甚至琥珀色,这是因为尿液浓缩所致。
3.口唇干燥:宝宝的口唇看起来干燥,甚至有起皮的现象。这是由于身体缺水,口唇部位的黏膜得不到充足的水分滋润。
4.精神状态改变:轻度脱水时宝宝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中度脱水时精神萎靡、嗜睡;重度脱水时则可能意识模糊、反应迟钝。这是因为身体脱水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宝宝的身体机能受到影响,从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状态异常。
5.前囟凹陷:对于6个月至2岁的宝宝,前囟未闭合,脱水时前囟会出现明显凹陷。这是因为颅内的脑脊液也会随着身体水分的丢失而减少,导致前囟部位下陷。
6.哭时少泪或无泪:宝宝哭泣时正常情况下会有眼泪流出,而脱水时由于泪腺分泌减少,会出现哭时少泪甚至无泪的情况。
二、不同程度脱水的具体表现
1.轻度脱水:丢失水分占体重的5%左右。宝宝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前囟轻度凹陷;尿量稍减少。例如一个10公斤的宝宝,轻度脱水丢失水分约500毫升。
2.中度脱水:丢失水分占体重的5%-10%。宝宝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前囟明显凹陷;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较明显;四肢稍凉。以10公斤宝宝为例,中度脱水丢失水分500-1000毫升。
3.重度脱水:丢失水分占体重的10%以上。宝宝呈昏迷或昏睡状态;皮肤极度干燥、弹性极差;眼窝、前囟深陷,眼闭不合;尿量极少或无尿;口唇黏膜极干燥;可出现循环衰竭表现,如面色灰白、四肢厥冷、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10公斤宝宝重度脱水丢失水分1000毫升以上。
三、引起宝宝脱水的常见原因
1.腹泻:是导致宝宝脱水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各种病毒(如轮状病毒等)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会使宝宝大量丢失水分和电解质。例如轮状病毒肠炎,宝宝每天腹泻次数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同时伴有呕吐,水分和电解质通过肠道大量流失,极易引起脱水。
2.呕吐:频繁的呕吐会导致宝宝丢失大量体液。比如宝宝患胃肠型感冒时,会出现频繁呕吐,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很快就会发生脱水。
3.发热:宝宝高热时,皮肤和呼吸会不显性失水增加。如果同时摄入水分不足,就容易引起脱水。例如宝宝因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体温持续39℃以上,若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可能出现脱水症状。
4.摄入不足:宝宝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患病时食欲极差,或者因某些原因无法正常进食进水,也会导致脱水。比如宝宝因口腔溃疡疼痛而拒绝进食,水分摄入减少,时间一长就会引起脱水。
四、特殊人群(婴幼儿)脱水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1.及时补充水分:对于轻度脱水的宝宝,可以口服补液盐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盐要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少量多次给予宝宝饮用,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例如每公斤体重补充50-100毫升的口服补液盐溶液。
2.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情况。如果宝宝脱水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如出现精神萎靡加重、尿量进一步减少、前囟凹陷加深等情况,应及时送往医院就诊,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补液来纠正脱水。
3.注意喂养:如果是因腹泻引起的脱水,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喂养。如果是母乳喂养,应继续母乳喂养,但喂养次数可能需要适当增加;如果是人工喂养,可以适当稀释奶粉,以减轻肠道负担,同时保证水分和营养的摄入。
4.保持皮肤清洁:宝宝脱水时皮肤干燥,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发生皮肤感染等问题。可以适当为宝宝擦拭身体,但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5.关注体温变化:如果宝宝脱水是由发热引起,要同时关注体温变化,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退热措施。优先采用非药物退热方法,如适当减少衣物、温水擦浴等,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可能有风险的退热方式,密切监测体温,当体温超过38.5℃且非药物退热无效时,需及时就医,但不涉及具体药物剂量等服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