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慢性营养缺乏病,因维生素D缺乏致钙磷代谢紊乱、骨骼病变,成因包括日光不足、摄入不足、生长快、疾病药物影响;临床表现分早期、活动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日光照射、加强营养)和维生素D治疗;预防需胎儿期孕母多活动饮食营养,婴儿期早户外活动、补维生素D、母乳喂养加辅食;早产儿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过量补充维生素D可致中毒需关注。
一、佝偻病的定义与成因
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使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其成因主要包括:日光照射不足,婴幼儿户外活动少,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量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母乳、牛乳中维生素D含量低,若婴儿未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易导致缺乏;生长速度快,如早产儿、双胎儿出生后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多,若补充不足易患佝偻病;疾病与药物影响,如胃肠道或肝胆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等可干扰维生素D的代谢。
二、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早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常伴有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是头部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擦枕,出现枕秃。
2.活动期(激期):除早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骨骼改变因年龄不同而异,3-6个月婴儿可见颅骨软化,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可感觉颅骨内陷,随手指放松而弹回,似压乒乓球样;6个月以上婴儿可见方颅,即额骨、顶骨双侧向外侧隆起,形成方颅;1岁左右的婴儿可见胸廓畸形,如肋骨串珠,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圆形隆起,以第7-10肋最明显;鸡胸或漏斗胸,胸骨向前突出形似鸡胸,或胸骨凹陷形似漏斗胸;1岁左右的小儿开始站立行走后,可出现下肢畸形,如膝内翻(O形腿)或膝外翻(X形腿)。此外,患儿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致腹部膨隆如蛙腹。
3.恢复期:经适当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恢复。
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如O形腿、X形腿、鸡胸等。
(二)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血生化检查可见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降低,血清钙、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骨骼X线检查可见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等。
三、佝偻病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日光照射:坚持每日户外活动,直接接触阳光,保证每天有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但要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直射,防止晒伤。对于小婴儿,可在室内靠近窗户处晒太阳,但需注意玻璃会阻挡紫外线,应拉开窗帘让紫外线能够透过。
2.加强营养:提供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如乳制品、蛋类、鱼类等,保证营养均衡,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
(二)维生素D治疗
给予维生素D制剂补充,以口服为主,一般剂量为每日2000-4000国际单位,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每日400国际单位。对于不能口服或病情较重的患儿,可采用肌内注射维生素D3的方法,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佝偻病的预防
(一)胎儿期预防
孕母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饮食应包含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妊娠后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国际单位,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对维生素D的需求,降低新生儿患佝偻病的风险。
(二)婴儿期预防
婴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户外活动,早产儿、双胎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一直持续到2岁,尤其是冬季出生的婴儿更需要补充。同时,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维生素D虽含量不足,但钙磷比例适宜(2:1),有利于钙的吸收,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如蛋黄、动物肝脏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由于其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较少,且生长发育更快,需要更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且补充剂量可能相对足月儿更高,需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对于有胃肠道或肝胆疾病的婴儿,影响维生素D吸收,可能需要调整维生素D的补充方式,如增加剂量或采用其他途径补充,并定期监测维生素D水平和骨骼发育情况。在给婴儿补充维生素D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量,过量可导致中毒,出现食欲减退、烦躁、哭闹、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低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等,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