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腋下温度范围是36.0℃~37.0℃,受年龄、性别、昼夜节律、运动、饮食、环境等生理和生活方式因素影响,也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等病理因素相关,测量时要先甩体温计、擦干腋窝、夹紧体温计等,还需注意相关注意事项。
一、正常腋下温度范围
正常情况下,腋下温度的正常范围一般在36.0℃~37.0℃之间。这是基于大量的临床观测和科学研究得出的普遍认可的标准值,人体的体温在这个区间内处于相对稳定且正常的代谢状态。
二、影响腋下温度的因素及相关情况
(一)生理因素
1.年龄
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一般来说,儿童的腋下温度较成年人稍高。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其腋下温度可能在36.0℃~37.3℃之间波动,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年人的正常范围。这是因为儿童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且体温调节机制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
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有所下降,其腋下温度可能会略低于成年人的正常范围,但一般也不会低于35.0℃,如果低于此范围则可能存在体温过低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体温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
2.性别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性别对腋下温度的影响较小,一般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期可能会出现体温轻度升高的情况,比平时基础体温略有上升,但通常也不会超出37.0℃太多,这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孕激素水平的升高可能会对体温调节中枢产生一定影响。
3.昼夜节律
人体体温存在昼夜节律变化,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1-6时体温最高,但波动范围通常不超过1.0℃。这是人体生物钟调控的结果,与机体的代谢活动、激素分泌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夜间人体代谢减缓,体温相对较低;白天代谢活跃,体温会有所升高。
(二)生活方式因素
1.运动
剧烈运动后,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腋下温度会暂时升高。一般剧烈运动结束后0.5-1小时左右,体温可恢复至正常范围。这是因为运动时肌肉收缩等活动会产生大量热量,导致体温短时间上升。例如进行30分钟左右的快跑后,腋下温度可能会升高0.5℃-1.0℃。
2.饮食
进食后,尤其是进食热食,由于食物的消化过程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也可能会使腋下温度略有升高,但通常升高幅度较小,一般不超过0.5℃。另外,饮用大量热水后,也可能会对体温测量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导致测量值比实际基础体温略高。
3.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对腋下温度也有影响,如果处于高温环境中,人体会通过皮肤散热等方式来维持体温平衡,一般不会使腋下温度明显偏离正常范围;但如果处于寒冷环境中,人体为了保持体温,会减少散热,可能会使体温有轻度降低的趋势,但一般也不会低于正常范围太多。不过如果长时间处于极端寒冷环境中,可能会导致体温过低,需要注意保暖。
(三)病理因素
1.感染性疾病
当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时,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体温升高。例如,普通感冒时,腋下温度可能会升高至37.5℃~38.5℃左右,严重的肺部感染等疾病可能会导致体温更高。这是因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一系列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升高。
2.非感染性疾病
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体温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基础代谢率增高,会出现体温轻度升高的情况,腋下温度可能会在37.0℃左右,但高于正常基础体温,同时还可能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其他症状;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则可能出现体温偏低的情况,腋下温度可能低于36.0℃,伴有乏力、畏寒等表现。另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影响体温调节,导致体温出现异常波动。
三、腋下温度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测量方法
1.测量前要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到35.0℃以下。
2.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
3.用上臂夹紧体温计,保持5-10分钟后取出读数。
(二)注意事项
1.测量时如果腋窝有汗液,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所以要先擦干汗液。对于儿童等不配合的人群,要注意夹紧体温计,确保体温计与皮肤充分接触。
2.如果刚进行过剧烈运动、进食热食、饮用热水等,建议休息30分钟后再测量腋下温度,以免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3.对于婴幼儿,测量腋下温度时要特别小心,避免体温计折断等情况发生,如果婴幼儿不配合,可选择其他合适的体温测量方式,如口腔体温测量(但需注意安全,防止体温计咬破)或直肠体温测量,但直肠体温测量一般适用于较大儿童,且操作要轻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4.要定期对体温计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对体温测量结果有疑问,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或者采用多种体温测量方式相互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