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吃什么药
哮喘的药物治疗分为缓解发作药物和控制发作药物及其他药物。缓解发作药物包括短效β受体激动剂(激动β受体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控制急性发作)、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阻断迷走神经通路舒张支气管,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用于夜间及痰多患者)、短效茶碱类药物(抑制磷酸二酯酶等,用于轻中度发作及维持治疗,现多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控制发作药物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最有效的抗炎药物,长期规律吸入控制哮喘)、白三烯调节剂(调节白三烯生物活性抗炎并舒张支气管,用于预防和长期治疗)、长效β受体激动剂(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用于中重度持续性哮喘长期治疗)、缓释茶碱(抑制磷酸二酯酶等,控制夜间哮喘发作,需监测血药浓度);其他药物包括抗IgE单克隆抗体(用于经特定联合治疗仍未控制的重度过敏性哮喘)、抗组胺药物(阻断组胺H受体,预防哮喘发作,适用于伴变应性鼻炎者,可能致嗜睡)。
一、缓解发作药物
(一)短效β受体激动剂
1.作用机制:通过激动气道平滑肌的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环磷腺苷(cAMP)含量增加,游离钙减少,从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是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
2.适用情况:用于缓解哮喘急性症状,如沙丁胺醇,起效迅速,吸入后数分钟即可起效,作用持续数小时。
(二)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
1.作用机制: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起到舒张支气管作用,其舒张支气管的作用比β受体激动剂弱,但持续时间较长。
2.适用情况:如异丙托溴铵,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吸入有协同作用,尤其适用于夜间哮喘及痰多的患者。
(三)短效茶碱类药物
1.作用机制:茶碱可以抑制磷酸二酯酶,减少cAMP的水解,使细胞内cAMP含量升高;还能拮抗腺苷受体;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强呼吸肌的收缩;增强气道纤毛清除功能和抗炎作用等。
2.适用情况:如氨茶碱,可用于轻至中度哮喘急性发作以及哮喘的维持治疗,但由于其治疗窗较窄,不良反应较多,现在临床应用相对减少,多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来改善症状。
二、控制发作药物
(一)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1.作用机制:是当前控制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物。通过抑制气道炎症反应,可以减轻气道黏膜的水肿和黏液分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2.适用情况:如布地奈德,需长期规律吸入使用,适用于各种程度的哮喘长期控制,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病史的哮喘患者均可使用,但需注意长期吸入可能会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需指导患者吸入后漱口。
(二)白三烯调节剂
1.作用机制: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而发挥抗炎作用,同时可以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2.适用情况:如孟鲁司特钠,可用于哮喘的预防和长期治疗,包括预防白天和夜间的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急性发作。尤其适用于阿司匹林哮喘、运动性哮喘患者以及对糖皮质激素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不同年龄的患者均可使用,但需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如抑郁、焦虑等。
(三)长效β受体激动剂
1.作用机制:长效β受体激动剂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有协同的抗炎和平喘作用,且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能够长效地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2.适用情况:如沙美特罗,不能单独用于哮喘的治疗,需与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适用于中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的长期治疗,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适用性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心悸等。
(四)缓释茶碱
1.作用机制:与短效茶碱类似,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等多种作用机制来舒张支气管和抗炎,但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可用于控制夜间哮喘发作。
2.适用情况:适用于夜间哮喘症状的控制,对于有慢性哮喘病史、夜间容易发作哮喘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但由于其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且不良反应较多,使用时需监测血药浓度,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
三、其他药物
(一)抗IgE单克隆抗体
1.作用机制:通过与游离的IgE结合,阻断其与效应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FcεRI受体结合,从而抑制IgE介导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的活化和介质释放,发挥抗哮喘作用。
2.适用情况:主要用于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后症状仍未控制的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适用于特定的过敏体质且符合相应适应证的患者,但价格相对较高,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二)抗组胺药物
1.作用机制:通过阻断组胺H受体,减轻组胺介导的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
2.适用情况:如酮替芬,既有类似色甘酸钠的稳定肥大细胞作用,又有抗组胺作用,可用于预防哮喘发作,尤其适用于伴有变应性鼻炎的哮喘患者,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使用,但可能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驾驶及操作机械者需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