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致低氧伴(不伴)高碳酸血症及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按动脉血气分Ⅰ型(低氧性,PaO<60mmHg,PaCO正常或降低)和Ⅱ型(高碳酸性,PaO<60mmHg,PaCO>50mmHg);按发病急缓分急性和慢性。病因有气道、肺组织、胸廓与胸膜、神经肌肉病变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循环、消化泌尿等症状。诊断靠动脉血气等结合原发病。治疗原则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改善通气、治疗原发病、一般支持治疗,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相关人群应关注呼吸情况。
一、分类
1.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
Ⅰ型呼吸衰竭:即低氧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60mmHg,PaCO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肺换气功能障碍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
Ⅱ型呼吸衰竭: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60mmHg,同时伴有PaCO>50mmHg。多由肺通气功能障碍所致,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胸廓畸形等。
2.按发病急缓分类
急性呼吸衰竭:指患者原呼吸功能正常,由于某些突发的致病因素,如严重肺感染、急性气道阻塞、急性肺水肿、肺栓塞等,使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迅速出现严重障碍,在短时间内引起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指一些慢性疾病,如COPD、重症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胸廓畸形等,导致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经过较长时间发展为呼吸衰竭。
二、病因
1.气道病变: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引起的气道狭窄、阻塞,导致通气功能障碍。
2.肺组织病变:各种肺炎、重度肺结核、肺气肿、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等,影响肺的换气功能。
3.胸廓与胸膜病变:严重的胸廓畸形、胸廓外伤、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等,可影响胸廓的正常运动和肺的扩张,导致通气不足和气体分布不均。
4.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等,可累及呼吸中枢或影响呼吸肌的功能,引起呼吸肌无力或麻痹,导致通气不足。
三、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如呼吸急促、费力,严重时可出现点头样或潮式呼吸等。
2.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可在口唇、甲床等部位出现发绀。但需要注意,发绀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贫血时血氧饱和度正常但可能出现面色苍白,而严重肥胖者可能发绀不明显。
3.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缺氧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CO潴留早期可引起头痛、烦躁不安、失眠、精神错乱等,随着CO潴留加重可出现嗜睡、昏迷等肺性脑病表现。
4.循环系统表现:多数患者有心动过速;严重缺氧、酸中毒可引起心肌损害,导致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CO潴留可使外周血管扩张,表现为皮肤潮红、多汗等。
5.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严重呼吸衰竭可出现肝功能异常、蛋白尿、红细胞尿及尿素氮升高。部分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
四、诊断
主要依据动脉血气分析,同时结合原发病的表现等综合判断。Ⅰ型呼吸衰竭的动脉血气特点为PaO<60mmHg,PaCO正常或降低;Ⅱ型呼吸衰竭为PaO<60mmHg且PaCO>50mmHg。此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其他相关检查,如胸部X线、CT等,以明确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因。
五、治疗原则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可使用祛痰剂、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2.氧疗:根据呼吸衰竭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Ⅰ型呼吸衰竭可给予高浓度(>35%)吸氧;Ⅱ型呼吸衰竭应给予低浓度(<35%)持续吸氧,因为高浓度吸氧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加重CO潴留。
3.改善通气:对于严重通气不足的患者,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等,但必须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使用。对于病情严重、呼吸肌无力或存在严重气道阻塞的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治疗。
4.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如控制肺部感染、解除支气管痉挛、治疗胸廓畸形等。
5.一般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证营养供应等。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呼吸衰竭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呼吸衰竭时可能呼吸频率加快更明显,且易出现呼吸肌疲劳;老年人呼吸衰竭时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变化更隐匿。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群患COPD等导致呼吸衰竭的风险增加。有基础肺部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呼吸衰竭,应密切关注呼吸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