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晕厥是怎么回事
儿童晕厥是一种因脑部短暂性供血不足引起、能自行恢复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类型有血管迷走性晕厥(与多种因素有关,多见于学龄期及青春期儿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站立等致回心血量减少引发)、心源性晕厥(由心脏疾病致泵血障碍引起),诊断需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不同类型原则不同,预防要针对各类型避免诱因等以保障儿童健康
一、儿童晕厥的定义
儿童晕厥是一种短暂性的意识丧失和姿势性张力丧失,通常是由于脑部短暂性供血不足引起,能够自行恢复的临床综合征。
二、儿童晕厥的常见类型及特点
1.血管迷走性晕厥
特点:最为常见,多与情绪紧张、疼痛、恐惧、长时间站立等因素有关。儿童在发热、脱水、疲劳等情况下更易诱发。其发生机制是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心率减慢、血管扩张,从而使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例如,儿童在看到流血场景后可能因情绪紧张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学龄期及青春期儿童,性别差异不十分显著,但在青春期女性相对稍高一些,可能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作息不规律、营养不均衡的儿童相对更易出现。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史的儿童,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时风险可能更高。
2.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
特点:当儿童从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站立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淤积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常见于长时间站立、热水浴后、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等)后。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生,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长时间站立上课等)的儿童易患。有贫血等病史的儿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的发生风险会增加,因为贫血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进一步影响脑供血。
3.心源性晕厥
特点:由心脏疾病引起,如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使脑部供血不足。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存在心脏结构异常,影响心脏正常的血流动力学,从而引发晕厥。
年龄与性别因素: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的儿童需重点关注,性别无特殊差异。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基础心脏疾病的存在是关键因素,若儿童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则发生心源性晕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三、儿童晕厥的诊断方法
1.详细病史采集
了解晕厥发生的诱因,如是否在站立、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生;晕厥发生的前驱症状,如是否有头晕、视物模糊、恶心等;晕厥持续时间,一般血管迷走性晕厥持续时间较短,通常数秒至数分钟;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儿童晕厥的常见病因不同,新生儿期晕厥需考虑先天性心脏病、代谢性疾病等;婴幼儿期需考虑心律失常、感染等;学龄期及青春期则以血管迷走性晕厥等多见。性别方面,青春期女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相对较多见。
2.体格检查
包括测量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了解是否存在直立性低血压;检查心脏,听心音、心率等,判断是否存在心脏杂音、心律失常等心脏异常;检查神经系统,看有无神经系统体征异常等。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格检查时心脏相关体征的异常更具提示意义。
3.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检测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例如,能发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情况。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长时间记录心脏电活动,对于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等诊断价值更高。
超声心动图:能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结构异常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四、儿童晕厥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血管迷走性晕厥:主要是避免诱因,如让儿童避免长时间站立、情绪过度紧张等;当发生晕厥时,应让儿童平卧,头低脚高,以增加脑部供血,一般可自行恢复。对于频繁发作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药物等治疗,但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
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让儿童避免快速站立等动作;增加水分和盐分摄入,改善血容量;对于服用某些药物引起的,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
心源性晕厥:需针对具体心脏疾病进行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等,心律失常可能需要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但具体治疗需由心内科等专科医生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方案。
2.预防措施
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教育儿童避免情绪过度波动,保持良好的作息和营养,避免长时间站立、过热环境等诱因。
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儿童要教导其缓慢改变体位,避免长时间站立,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心源性晕厥儿童需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定期复查,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的活动。
总之,儿童晕厥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临床情况,不同类型的晕厥有其各自的特点,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后,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保障儿童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