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步态是脑卒中后出现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导致的异常步态,有支撑相和摆动相异常表现,其机制与大脑运动中枢受损致肌肉运动不协调等有关,可通过临床观察和量表评估,康复训练包括步态和肌肉力量训练,辅助器具可使用矫形器和助行器,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康复需循序渐进并注意观察患者反应,特殊人群康复需谨慎。
一、脑卒中偏瘫步态的定义
脑卒中后出现的异常步态,表现为患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常见患侧髋关节伸展不充分、膝关节不能充分伸展、足下垂内翻等,导致行走时呈现特定的异常模式,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表现及机制
(一)表现
1.患侧下肢支撑相异常
髋关节伸展不足:在步行支撑相早期,患侧髋关节不能充分伸展,导致骨盆代偿性前倾增加,影响身体重心的正常转移。
膝关节伸展不全:患侧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不能完全伸展,使患侧下肢拖地,步幅减小。
足下垂内翻:踝关节背屈受限,足呈下垂内翻状态,行走时足尖不能离地,易导致足蹭地或绊倒。
2.摆动相异常
患侧下肢摆动相时,由于髋、膝关节运动受限,患侧下肢摆动幅度减小,呈现划圈样步态。
(二)机制
脑卒中导致大脑运动中枢受损,影响对下肢运动的神经调控,使得患侧下肢的肌肉运动协调性丧失,肌肉力量不平衡,如小腿三头肌等过于紧张,胫前肌等无力,从而引发上述步态异常表现。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长期的脑卒中损伤及身体机能衰退,恢复相对较慢;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可能因血管病变等因素影响神经和肌肉的恢复,导致偏瘫步态更难纠正。
三、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评估
(一)临床观察
通过直接观察患者行走时的姿态、步幅、下肢各关节运动情况等进行初步评估。例如观察患者行走时患侧下肢是否有拖地现象、划圈情况等。
(二)量表评估
常用的有Fugl-Meyer评估量表中的下肢部分,该量表可以从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等多方面对偏瘫步态相关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量化评估;还有Berg平衡量表,可间接反映患者步行时的平衡能力与步态稳定性的关系。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评估需考虑其自身身体特点,如儿童与成人的运动发育基础不同,评估时指标的解读和侧重点有差异;女性患者可能因身体结构与男性不同,在步态表现和评估上也有一定特点,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则需结合病史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四、脑卒中偏瘫步态的干预措施
(一)康复训练
1.步态训练
平衡训练: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训练,如在平地站立、睁眼-闭眼站立、左右方向重心转移等训练,提高患者步行时的平衡能力,为正常步态的建立提供基础。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平衡训练可循序渐进,避免因平衡差导致跌倒风险增加;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需注意训练中的血糖变化,防止低血糖等情况发生。
步行训练:可在平行杠内进行,引导患者进行患侧下肢的正确摆动和支撑相动作,通过步态再训练逐步纠正异常步态模式。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和难度,例如从慢速步行开始,逐渐增加步行速度和步幅。
2.肌肉力量训练
针对患侧下肢的肌肉进行训练,如利用电刺激等方法增强胫前肌等薄弱肌肉的力量,放松紧张的小腿三头肌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采用适合其生长发育阶段的轻柔训练方法,避免过度用力影响骨骼肌肉发育;女性患者在肌肉力量训练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和强度。
(二)辅助器具使用
1.矫形器
足下垂矫形器:可用于纠正足下垂内翻,帮助患者在步行时实现正常的踝关节背屈,改善步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矫形器类型,如轻便型或硬性矫形器等。对于老年人,要考虑矫形器的舒适性和穿戴的便利性,确保其能够长期坚持使用;有皮肤敏感病史的患者,需选择合适材质的矫形器,防止皮肤过敏等问题。
2.助行器
四脚助行器等:可帮助患者在步行时保持平衡,减轻患侧下肢的负担。使用助行器时要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方法,确保安全。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在使用助行器时需要有家属或护理人员在旁协助,防止意外发生。
五、脑卒中偏瘫步态康复的预后及注意事项
(一)预后
早期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部分患者的偏瘫步态可得到明显改善,步行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但预后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康复开始的时间、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因神经可塑性较强,康复预后相对较好;而年龄较大且有多种基础病史的患者,康复预后可能相对较差,但通过积极康复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步态和生活质量。
(二)注意事项
1.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患者疲劳和损伤加重。
2.密切观察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身体反应,如出现疼痛加剧、不适等情况,要及时停止训练并进行评估调整。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若合并脑卒中偏瘫步态),康复训练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选择对胎儿无影响且适合孕妇身体状况的康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