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跟附件炎的区别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包括多种部位炎症,症状差异大,超声可见输卵管等异常,实验室检查有炎症指标变化,感染途径多样,好发于性活跃等人群,治疗以抗生素为主;附件炎指输卵管和卵巢炎症,表现为下腹坠胀等,检查类似盆腔炎,好发因素与盆腔炎同,治疗原则也相似,以抗生素为主,慢性可综合治疗
一、定义与解剖部位
1.盆腔炎: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
2.附件炎:指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通常输卵管炎、卵巢炎常合并有宫旁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且在诊断时也不易区分,这样,盆腔腹膜炎、宫旁结缔组织炎,就也被划入附件炎范围。
二、临床表现差异
1.盆腔炎:症状差异较大,轻者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见症状为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若病情严重可有寒战、高热、食欲缺乏等,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若有盆腔脓肿形成,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包块位于子宫前方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若引起膀胱肌炎还可有尿痛等,包块位于子宫后方可有直肠刺激症状。
2.附件炎:主要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酸痛等,且往往在经期或劳累后加重,妇科检查时附件区有明显压痛和反跳痛,血常规化验可以见到白细胞升高,中性白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慢性附件炎可有程度不同的腹痛,或小腹坠胀和牵扯感,时轻时重,伴有白带增多、腰疼、月经失调等症状。
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区别
1.超声检查:
盆腔炎:超声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肿块、盆腔游离液体等,输卵管增粗表现为输卵管壁增厚、管腔积液等,输卵管卵巢肿块可为囊性或混合性,边界多不清,盆腔游离液体可积聚在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
附件炎:超声可见输卵管卵巢区有炎性包块,输卵管增粗、卵巢增大伴回声改变等,炎性包块边界多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盆腔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常升高,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可升高。
附件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也可升高,炎症指标可有相应改变,但相对盆腔炎有时升高程度可能稍轻。
病原体检查:盆腔炎和附件炎都可能通过宫颈管分泌物、后穹窿穿刺液等进行病原体培养及核酸检测等,以明确是否有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两者在病原体检查阳性结果上无本质区别,主要是炎症累及的范围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有一定差异。
四、感染途径及好发因素
1.感染途径
盆腔炎:
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病原体侵入外阴、阴道后,或阴道内的病原体沿宫颈黏膜、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蔓延至卵巢及腹腔,是非妊娠期、非产褥期盆腔炎的主要感染途径。
经淋巴系统蔓延:病原体经外阴、阴道、宫颈及宫体创伤处的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其他部分,多见于流产、分娩后及放置宫内节育器后。
经血循环传播:病原体先侵入人体的其他系统,再经血循环感染生殖器,为结核菌感染的主要途径。
直接蔓延:腹腔其他脏器感染后,直接蔓延至内生殖器,如阑尾炎可引起右侧输卵管炎。
附件炎:主要是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以及经淋巴系统蔓延等途径引起,因附件包括输卵管和卵巢,当上述感染途径累及输卵管、卵巢时就引发附件炎。
2.好发因素
盆腔炎:
年龄: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妇女,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以及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者。
下生殖道感染:如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衣原体性宫颈炎以及细菌性阴道病与盆腔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所致生殖道黏膜损伤、出血、坏死,导致下生殖道内源性菌群的病原体上行感染。
性活动:盆腔炎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妇女,尤其是有高风险性行为者。
性卫生不良:经期性交,使用不洁月经垫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
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蔓延至盆腔,引起盆腔炎。
附件炎:与盆腔炎的好发因素基本相似,因为附件炎是盆腔炎的一部分,所以上述导致盆腔炎的因素同样易引发附件炎,比如性活跃期、下生殖道感染、宫腔操作后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1.盆腔炎:
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经恰当的抗生素积极治疗,绝大多数盆腔炎性疾病能彻底治愈。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为经验性、广谱、及时及个体化,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更为合理,但通常在获得实验室结果前即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病情严重者需住院治疗,给予静脉抗生素药物治疗等。
2.附件炎:治疗原则与盆腔炎类似,也是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急性附件炎可选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慢性附件炎可采用抗生素与理疗等综合治疗方法,理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炎症吸收和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