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有最常见的多形性腺瘤(各年龄段可发,中青年多见,无痛性肿块、生长慢等)和沃辛瘤(中老年男性多见、吸烟相关、可双侧或单侧多发、有消长史等);恶性有黏液表皮样癌(30-50岁好发、边界不清、伴疼痛等)和腺样囊性癌(各年龄可发、嗜神经侵袭、有疼痛和面神经麻痹等)。诊断靠影像学(B超、CT、MRI)和病理检查。治疗上良性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恶性需扩大切除加术后放疗等综合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女性腮腺肿瘤各有其诊治特点。
一、良性腮腺肿瘤
1.多形性腺瘤
发病情况:是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中青年较为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其发生与腮腺组织的异常增生有关,可能与局部组织受到慢性刺激等因素相关。
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耳垂下、耳前区或腮腺后下部的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肿块边界清楚,质地中等,可活动。一般不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明显的侵袭破坏,但随着肿瘤增大,可能会引起面部变形等情况。
2.沃辛瘤
发病情况: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尤其是有吸烟史的人群。其发病可能与腮腺内的异位唾液腺组织有关,吸烟可能是诱发沃辛瘤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可能影响腮腺内的腺体组织。
临床表现:多表现为双侧腮腺多发性肿块,也可单侧发病,肿块一般较小,质地柔软,有囊性感,部分患者可出现消长史,即肿块可在短时间内增大,又可自行缩小,可能与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等因素有关。
二、恶性腮腺肿瘤
1.黏液表皮样癌
发病情况:好发于30-50岁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其发生与腮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分化有关,可能受到环境中的致癌物质、放射线等因素影响。
临床表现:肿瘤边界不清,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可伴有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面神经麻痹等症状,这是因为肿瘤侵犯了面神经所致。肿瘤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可向周围组织浸润,还可能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2.腺样囊性癌
发病情况: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稍多于男性。该肿瘤具有嗜神经侵袭性,容易侵犯面神经、舌下神经等神经组织,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有关,能够沿着神经鞘膜扩散。
临床表现:早期可能表现为无痛性肿块,随着肿瘤发展,可出现疼痛,疼痛程度不一,还常伴有面神经麻痹等神经受累症状,肿瘤容易向周围组织浸润,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对较晚,但远处转移相对较多见,常见转移部位为肺等。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腮腺肿块的性质,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低回声肿块;恶性肿瘤则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腮腺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结构有重要价值,可明确良性肿瘤是否有包膜完整等情况,恶性肿瘤是否有周围组织浸润。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在判断肿瘤与面神经等重要结构的关系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对于面神经是否受侵犯的评估较为准确。
2.病理检查:病理活检是确诊腮腺肿瘤良恶性的金标准,通过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能够明确肿瘤的细胞类型、分化程度等,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治疗原则
1.良性腮腺肿瘤:一般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应尽量完整切除肿瘤及包膜,对于多形性腺瘤要注意避免肿瘤破裂,因为肿瘤破裂可能导致复发。如果肿瘤较小,位置较浅,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对于较大的肿瘤,可能需要更大的手术切口,但目的是彻底切除肿瘤。
2.恶性腮腺肿瘤: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通常需要扩大切除范围,因为恶性肿瘤容易浸润周围组织,除了切除肿瘤本身外,还可能需要切除部分周围受侵犯的组织。术后常需要辅助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对于一些晚期恶性肿瘤,可能还需要结合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但化疗的选择需要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因素来决定。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腮腺肿瘤:儿童腮腺肿瘤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儿童的腮腺肿瘤良性居多,但也不能忽视恶性的可能。在诊断时要谨慎选择检查方法,尽量减少辐射等对儿童的影响,如优先选择B超检查等无创或低辐射的检查手段。治疗上手术要更加精细,因为儿童的腮腺组织还在发育中,要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和未来腮腺功能的影响。
2.老年腮腺肿瘤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要考虑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要根据患者的身体耐受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案,如放疗的剂量等需要调整,以减少不良反应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女性腮腺肿瘤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时除了考虑肿瘤本身的情况外,还需要关注面部外观的影响。对于良性肿瘤手术,要尽量选择美容效果较好的手术方式;对于恶性肿瘤手术可能涉及到面部组织切除的情况,在术后的修复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