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患者锻炼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适度原则,分低强度有氧运动(步行、慢速上下楼梯)和呼吸训练相关锻炼(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急性加重期卧床休息为主,稳定期可渐增锻炼强度时间;特殊人群老年、儿童、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锻炼各有注意事项,如老年注重安全适度,儿童需专业指导,合并其他病者关注相关系统耐受。
一、呼吸衰竭患者锻炼的基本原则
呼吸衰竭患者锻炼身体需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适度的原则。要根据自身的呼吸功能状况、体力等情况来逐步调整锻炼强度和方式,确保锻炼过程安全且能有效改善呼吸功能等状况。
(一)低强度有氧运动
1.步行:
起始阶段可在室内缓慢行走,速度以不引起明显气喘为宜,每次行走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可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速度,比如每周增加行走距离10%左右。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要注意行走环境的安全,避免摔倒等意外情况;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监测行走时的心率等情况,一般心率不宜超过(220-年龄)×60%的水平。
户外行走时,选择空气清新的环境,避免在雾霾天气等空气质量差的时候进行,因为不良空气质量可能加重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负担。
2.慢速上下楼梯:
从一层楼开始,一步一步缓慢上下楼梯,每次上下楼梯的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1-2次。上下楼梯时要手扶扶手,保持身体平衡,防止跌倒。对于患有膝关节疾病的呼吸衰竭患者,要谨慎进行上下楼梯锻炼,可选择乘坐电梯等替代方式,避免加重膝关节损伤而影响整体活动能力。
(二)呼吸训练相关锻炼
1.缩唇呼吸: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同时嘴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左右,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3-4次。对于老年呼吸衰竭患者,要注意呼吸训练时的舒适度,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呼吸肌疲劳。在进行缩唇呼吸时,要引导患者集中注意力,感受呼吸的节奏和腹部的运动情况。
可以结合呼吸训练器进行辅助练习,通过呼吸训练器能更直观地感受正确的呼吸模式,帮助患者更好地掌握缩唇呼吸等技巧。
2.腹式呼吸:
平卧位时,双膝屈曲,放松腹部,双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让腹部鼓起,双手随腹部隆起向上抬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双手随腹部下陷轻轻按压,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3-4次。坐位时,上身略向前倾,双手放在大腿上,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腹式呼吸练习。对于肥胖的呼吸衰竭患者,腹式呼吸可能需要更缓慢、更轻柔地进行,避免因腹部脂肪厚而影响呼吸训练效果的感知。
二、不同病情阶段的锻炼调整
(一)急性加重期
在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为主,避免进行主动的锻炼活动。但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被动呼吸运动,如家属帮助患者进行胸廓的轻度活动等,以防止呼吸肌萎缩等情况,但要避免增加呼吸肌过度负担的活动。此阶段患者要以积极配合治疗、改善呼吸衰竭状况为主,锻炼需暂停或仅进行极轻度的被动相关活动。
(二)稳定期
当呼吸衰竭进入稳定期后,可逐渐增加上述的有氧运动和呼吸训练相关锻炼的强度和时间。例如,步行的距离可以从每次500米逐渐增加到1000米左右,呼吸训练的时间可以从每次10分钟增加到20分钟等。同时,要根据患者的肺功能等检查结果来进一步精细调整锻炼方案,如通过肺功能检测发现患者呼气功能较差时,可重点加强缩唇呼吸等呼气训练相关的锻炼。
三、特殊人群呼吸衰竭患者锻炼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呼吸衰竭患者锻炼时要更加注重安全和适度。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平衡能力可能减弱,所以在进行步行、上下楼梯等锻炼时,要选择平稳的地面,最好有家人陪同。锻炼强度要严格按照自身耐受情况来调整,避免因锻炼过度导致呼吸肌疲劳进而加重呼吸衰竭症状。另外,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锻炼时要监测自身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一旦出现不适要立即停止锻炼并休息。
(二)儿童呼吸衰竭患者(需符合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儿童呼吸衰竭患者锻炼需在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一般可选择一些轻松的游戏式活动来达到锻炼呼吸功能等目的,如吹彩色气球等,通过吹气球来练习呼气等呼吸控制,但要注意气球大小和吹气难度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和病情状况,避免儿童过度用力吹气而加重呼吸负担。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在锻炼过程中的呼吸、心率、面色等情况,确保锻炼安全且有效促进儿童呼吸功能的恢复等。
(三)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呼吸衰竭患者,锻炼时要特别注意心血管系统的耐受情况。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锻炼前后要监测血压,避免在血压波动较大时进行锻炼,锻炼过程中如果出现头晕、胸痛等心血管相关不适要立即停止锻炼。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呼吸衰竭患者,要注意锻炼时间和血糖的关系,避免在低血糖时进行锻炼,可选择在餐后1-2小时血糖相对稳定的时候进行适度锻炼,如缓慢步行等,并随身携带糖果等预防低血糖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