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是不是癌痛
判断是不是癌痛需综合病史、疼痛特点及相关辅助检查等多方面因素,癌痛由癌症本身或相关因素引起,有其区别于普通疼痛的基本特征,如肿瘤生长侵犯致疼痛性质多样、程度严重、持续时间长等,还可通过病史中明确癌症病史、疼痛特点与癌症原发灶或转移灶及时间的关联、辅助检查中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查来排查,同时要与普通良性疾病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鉴别,综合全面排查分析来准确判断癌痛以提供后续治疗依据。
一、癌痛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癌痛是由癌症本身或与癌症相关的因素引起的疼痛,其具有一些区别于普通疼痛的基本特征。从癌症本身来说,肿瘤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神经等结构是常见原因,比如肺癌可能侵犯胸膜、肋骨等导致疼痛;乳腺癌可能侵犯胸壁神经等。癌痛的性质多样,可能表现为隐痛、胀痛、刺痛、烧灼样痛等,且疼痛程度往往较为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伴随癌症患者的整个病程不同阶段。
二、判断癌痛的相关因素排查
(一)病史因素
有明确的癌症病史是判断癌痛的重要前提。例如患者曾被确诊为肝癌、胃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疼痛需要高度警惕癌痛。不同癌症好发的疼痛部位有一定规律,如骨肉瘤好发于骨骼部位的疼痛;胰腺癌常出现上腹部及腰背部的疼痛等。对于有癌症病史的人群,一旦出现身体某部位疼痛,要首先考虑癌痛的可能性。
(二)疼痛特点与癌症的关联
1.疼痛部位与癌症原发灶或转移灶的关系
若疼痛部位与癌症原发灶所在部位相符,比如肺癌患者出现胸部原发灶部位的疼痛,这很可能是癌痛。如果疼痛部位是癌症转移灶所在部位,例如乳腺癌患者出现骨转移时,相应转移骨部位出现疼痛,也高度提示癌痛。因为肿瘤细胞转移到相应部位后,会刺激周围组织、压迫神经等引发疼痛。
对于儿童癌症患者,如神经母细胞瘤等,疼痛部位可能与肿瘤生长侵犯的部位相关,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癌症病情来判断疼痛是否与癌相关。
2.疼痛的时间特点
癌痛通常具有持续性或间歇性加重的特点。一些癌症在早期可能表现为间歇性疼痛,随着病情进展,肿瘤不断生长,疼痛会逐渐变为持续性,并可能在夜间或特定体位时加重。例如前列腺癌患者,早期可能有间歇性的骨盆区域疼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持续时间延长且程度加重。对于老年癌症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癌痛的时间特点可能会表现得更为复杂,但仍遵循癌痛随病情进展而变化的一般规律。
(三)辅助检查支持
1.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发现癌症原发灶以及转移灶情况。通过CT检查可以清晰看到肺部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侵犯周围组织,MRI对于神经系统等部位肿瘤的显示更为清晰,能发现肿瘤对神经等结构的侵犯情况,从而辅助判断疼痛是否由癌症相关病变引起。例如通过MRI发现脑部有肿瘤转移灶,而患者同时伴有脑部相应部位的疼痛,结合病史就更支持癌痛的判断。
在儿科患者中,影像学检查同样重要,如对于儿童脑瘤患者,MRI等检查能明确肿瘤情况,进而判断疼痛与癌的关系。
2.肿瘤标志物检查
某些肿瘤标志物的升高有助于提示癌症的存在及进展情况。虽然肿瘤标志物不是诊断癌痛的特异性指标,但结合临床症状等情况可以辅助判断。例如肝癌患者甲胎蛋白(AFP)常升高,若患者有肝区疼痛且AFP升高,再结合影像学发现肝脏肿瘤,就更支持癌痛的判断。不过需要注意,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癌痛,因为存在一些肿瘤标志物不升高的癌症类型。
三、与其他类似疼痛的鉴别
(一)与普通良性疾病疼痛的鉴别
1.炎症性疼痛
普通炎症性疼痛一般有炎症的典型表现,如红、肿、热、痛,且通过抗感染等治疗后疼痛可明显缓解。而癌痛通常不会因为普通的抗炎治疗而有明显改善,即使使用抗炎药物,疼痛缓解不明显或持续存在。例如普通的胸膜炎引起的疼痛,经过规范的抗炎治疗后,疼痛会逐渐减轻,而肺癌侵犯胸膜引起的癌痛,抗炎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2.劳损性疼痛
劳损性疼痛常见于长期从事某种特定工作导致肌肉、骨骼劳损的人群,疼痛与特定的劳损动作相关,休息、理疗等对症处理后疼痛可缓解。而癌痛与劳损动作无明显关联,即使休息后,癌痛也可能持续存在或逐渐加重。比如长期伏案工作者出现的颈部劳损性疼痛,休息、颈部理疗后疼痛能改善,而颈部肿瘤患者出现的颈部疼痛,不会因为休息等简单处理而有明显缓解。
(二)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鉴别
虽然癌痛可能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点,但癌痛有明确的癌症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可由多种非癌性因素引起,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其疼痛特点主要是针刺样、电击样、烧灼样等,而癌痛除了有这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点外,还有癌症相关的病史、肿瘤相关检查异常等表现来区别。例如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有糖尿病病史,血糖等相关检查异常,而癌痛患者有癌症病史及肿瘤相关检查异常。
总之,判断是不是癌痛需要综合考虑病史、疼痛特点以及相关辅助检查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全面排查和分析来准确判断,以便为后续的治疗等提供正确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