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是起源于胎盘滋养细胞的一组恶性肿瘤,包括侵蚀性葡萄胎、绒癌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等,其发病与年龄、妊娠史等相关,临床表现有阴道流血、子宫复旧不全等转移灶表现,通过血β-HCG测定、超声检查、组织学检查诊断,治疗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育龄女性和老年患者治疗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定义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是一组起源于胎盘滋养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简称绒癌)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等。侵蚀性葡萄胎大多继发于葡萄胎妊娠;绒癌可继发于葡萄胎妊娠,也可继发于非葡萄胎妊娠(如足月妊娠、异位妊娠等);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相对少见,多继发于足月妊娠、流产或葡萄胎后。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侵蚀性葡萄胎常见于育龄妇女,一般在葡萄胎清宫术后6个月内发病;绒癌可发生于更广泛的年龄段,年轻女性及老年女性都有可能患病,不过妊娠相关的绒癌多见于生育期女性;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平均发病年龄约为30岁左右。
妊娠史方面:有葡萄胎妊娠史是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发病的重要高危因素,比如完全性葡萄胎患者发生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的几率相对较高;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多与足月妊娠、流产或葡萄胎等妊娠相关。
生活方式方面: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特定的生活方式因素直接导致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维持身体良好的免疫状态等,间接对预防疾病可能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这并非直接的致病关联因素。
三、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在葡萄胎排空后、流产或足月产后,患者会出现持续或不规则的阴道流血。侵蚀性葡萄胎多在葡萄胎清宫术后出现阴道流血;绒癌可在产后、流产后出现;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常表现为闭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或月经过多。
子宫复旧不全或不均匀增大:子宫不能如期恢复至正常大小,质地偏软,可表现为子宫不均匀性增大。
转移灶表现:
肺转移:是常见的转移部位,患者可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若肺转移灶较大,还可能导致呼吸困难。
阴道转移:阴道壁可见紫蓝色结节,破溃后可发生大量阴道流血。
肝转移:可出现上腹部或肝区疼痛,若病灶破裂,可导致腹腔内出血。
脑转移:是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致死的主要原因,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抽搐、偏瘫甚至昏迷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测定:这是诊断和监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重要指标。在葡萄胎排空后,β-HCG应呈规律性下降,若下降缓慢或升高,则提示可能存在滋养细胞肿瘤;对于非葡萄胎妊娠后发生的绒癌等,β-HCG也会异常升高。
超声检查:腹部或阴道超声可帮助了解子宫的形态、大小以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情况,侵蚀性葡萄胎常表现为子宫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强光点或光团与无回声区相间的蜂窝状病灶;绒癌在超声下可见子宫肌层内有边界不清的回声不均区;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肿块。
组织学检查:通过刮宫或手术切除病灶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侵蚀性葡萄胎可见绒毛结构;绒癌镜下特点是滋养细胞高度增生并广泛侵入子宫肌层及血管,出血坏死明显,无绒毛结构;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镜下可见中间型滋养细胞增生。
五、治疗原则
化疗为主: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对化疗非常敏感,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放线菌素D等,根据不同的肿瘤类型和分期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如低危的侵蚀性葡萄胎可选用单一药物化疗,高危的绒癌等常采用联合化疗方案。
手术为辅:对于病变局限于子宫、化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子宫;对于有转移灶且病灶局限的患者,如单个的肺转移灶等,可考虑手术切除转移灶。
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随着医学的发展,一些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治疗方法也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中逐渐应用,但目前多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六、预后情况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类型、分期、治疗是否及时规范以及患者的一般状况等。侵蚀性葡萄胎的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经化疗可治愈;绒癌的预后相对侵蚀性葡萄胎稍差,但随着化疗的进展,预后也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低危的绒癌患者预后良好;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预后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对化疗敏感,预后较好,而少数患者可能复发并发生转移,预后相对较差。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患有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育龄女性在治疗后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因为该疾病可能影响生育功能,在病情稳定后计划妊娠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密切随访,因为有复发的可能,妊娠过程中也需要加强监测。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身体的耐受性,化疗等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支持治疗,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并根据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