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是女性最常见乳腺疾病,本质是乳腺主质和间质增生及复旧不全致结构紊乱,非炎症非肿瘤,青春期后任何年龄可发,育龄期多见。发病与内分泌失调、乳腺组织对激素敏感性异常有关。临床表现有乳房疼痛(周期性,经前重经后缓)、肿块(单发或多发,经前大经后小)、乳头溢液(少数)。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钼靶)、病理检查。治疗包括心理疏导、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作息、运动)、药物治疗、定期复查。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青春期随年龄可缓解;育龄期注意平衡;围绝经期症状可能明显;老年女性要定期检查防癌变。
发病机制
1.内分泌失调: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失衡是主要原因。正常情况下,雌激素促进乳腺腺管增生,孕激素促进乳腺腺泡发育,二者相互协调维持乳腺组织的正常生理状态。当内分泌失调时,如雌激素水平相对过高或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就会刺激乳腺组织过度增生,而复旧不全,从而引发乳腺增生症。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激素失衡。
2.乳腺组织对激素敏感性异常:部分女性乳腺组织中的受体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增高,即使体内激素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也会对雌激素过度反应,引起乳腺组织增生。这种个体差异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1.乳房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胀痛、刺痛或隐痛等,具有周期性,常于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疼痛可累及一侧或双侧乳房,可向同侧腋窝或肩背部放射。例如,有些女性在月经前几天明显感觉到乳房胀痛,月经来潮后疼痛逐渐减轻。
2.乳房肿块: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呈片状、结节状或条索状等。质地韧,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推动。肿块大小不一,一般在月经前肿块增大,质地变硬,月经后肿块缩小,质地变软。比如,有的女性可自行摸到乳房内有片状的增厚组织。
3.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多为淡黄色或无色浆液性溢液,偶见血性溢液。出现血性溢液时需引起重视,进一步排查是否有其他病变。
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了解乳房肿块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判断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有助于鉴别乳腺增生症与乳腺肿瘤等疾病。
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灶等有一定价值,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大、乳腺组织较致密的女性,但青春期女性一般不首选钼靶检查,因其对乳腺有一定辐射。
3.病理检查:当怀疑有恶变可能时,需进行病理活检,通过穿刺或手术切除肿块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1.心理疏导:对于因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导致的乳腺增生症患者,应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因为心理因素与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减轻症状。例如,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舒缓压力。
2.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建议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有研究表明,健康的饮食结构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对乳腺增生症的缓解有一定帮助。
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内分泌的正常调节。
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可调节身体的内分泌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乳腺增生症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3.药物治疗:可选用一些调节内分泌的药物,如逍遥散等中成药,具有疏肝理气、调和冲任的作用,可缓解乳房疼痛等症状,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
4.定期复查:患者需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乳腺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若发现异常情况能及时处理。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青春期乳腺增生多与内分泌功能逐渐完善过程中激素波动有关,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可自行缓解。此阶段应注意穿着合适的内衣,避免过紧的内衣压迫乳房,影响乳腺正常发育。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对乳房变化的过度担忧而产生心理压力。
2.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面临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更易出现内分泌失调从而引发乳腺增生症。要注意平衡工作与生活,合理安排作息和饮食,定期进行乳腺自我检查和体检。若在孕期发现乳腺增生症,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产后随着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仍需密切观察。
3.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乳腺增生症的症状可能会较为明显。此阶段要更加关注自身乳房健康,除了常规的生活方式调整外,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适当的药物干预,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4.老年女性:老年女性乳腺增生症相对少见,但也不能忽视。要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因为老年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相对增加,通过检查可早期发现乳腺病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老年女性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更加注重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