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痒外阴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局部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病因治疗针对感染因素(如霉菌性、细菌性、滴虫性外阴炎)和非感染因素(如过敏、外阴皮肤病)分别处理;局部治疗有药物坐浴和局部用药;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卫生和用药,孕妇用药需谨慎,老年女性要注意外阴清洁湿润及合理选药。
一、一般治疗
1.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液。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清洗时要注意方法。例如,女性清洗外阴应从前向后,防止肛门细菌污染。儿童的外阴皮肤娇嫩,清洗时动作要轻柔,使用温和的清水即可。保持外阴干燥可以选择透气的棉质内裤,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因为化纤内裤不透气,容易导致局部潮湿,加重外阴炎的瘙痒症状。
注意生活方式对外阴环境的影响,如避免长时间久坐,久坐会使外阴局部温度升高、湿度增加,有利于细菌滋生。建议定时起身活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避免搔抓:
奇痒难耐时患者往往会不自觉地搔抓外阴,但搔抓会进一步损伤外阴皮肤,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引发继发感染。对于不同人群,要做好心理疏导,告知搔抓的危害。比如儿童可能因瘙痒难以控制而搔抓,家长要加强看护,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减少搔抓行为;成年女性要克制搔抓冲动,可通过轻轻拍打等方式缓解瘙痒。
二、病因治疗
1.感染因素:
若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需要明确诱因。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阴道内糖原含量高,适合念珠菌生长繁殖,这类患者除了治疗外阴炎外,还需积极控制血糖。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局部应用克霉唑制剂等。
对于复发性霉菌性外阴炎患者,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情况,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阴道内菌群失调,引发霉菌性外阴炎复发。
细菌性外阴炎:
由加德纳菌等厌氧菌感染引起时,要注意患者的生活卫生习惯。比如是否有多个性伴侣等情况,如有多个性伴侣可能增加细菌性外阴炎的发病风险。可根据病情使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但需谨慎考虑患者的年龄、是否妊娠等因素,妊娠期间使用甲硝唑需严格评估利弊。
滴虫性外阴炎:
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患者多有不洁性生活史,性伴侣也需要同时治疗,否则容易重复感染。治疗药物可选用甲硝唑,但要注意患者的年龄,儿童一般不首选甲硝唑治疗滴虫性外阴炎,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2.非感染因素:
过敏因素:
如对卫生巾、内裤材质过敏等,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接触史,了解可能的过敏原。对于过敏引起的外阴炎,首先要脱离过敏原,如更换不过敏的卫生巾和内裤材质。如果瘙痒严重,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但要注意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疗程,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
外阴皮肤病:
如外阴湿疹等,要观察皮疹的形态、分布等特点。外阴湿疹患者的外阴皮肤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治疗上可根据病情使用相应的药物,如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皮肤的湿润,可使用温和的保湿剂,但避免使用可能刺激皮肤的物质。
三、局部治疗
1.药物坐浴:
可选用稀释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高锰酸钾溶液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要注意浓度,过高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可能会刺激外阴皮肤。不同年龄的人群坐浴时要注意坐姿和时间,儿童坐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即可,且要在成人监护下进行。
中药坐浴也有一定疗效,如使用黄柏、苦参等中药煎水坐浴,具有清热燥湿、止痒的作用,但使用中药坐浴时要确保药物温度适宜,避免烫伤皮肤,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更要注意温度。
2.局部用药:
根据不同病因选择合适的局部药物。如果是霉菌性外阴炎,可局部使用克霉唑栓等抗真菌药物;细菌性外阴炎可使用甲硝唑栓等;对于过敏引起的外阴炎,可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的药膏局部涂抹,但要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范围和时间,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奇痒外阴炎多与卫生习惯不良、外阴局部刺激等有关。要特别注意保持儿童外阴清洁,每日用清水清洗外阴,内裤要勤换且选择纯棉材质。避免儿童搔抓外阴,家长要加强看护,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孕妇:
孕妇患奇痒外阴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如霉菌性外阴炎孕妇,可选择局部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真菌药物;细菌性外阴炎孕妇使用药物时要评估利弊,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穿着宽松舒适的内裤。
3.老年女性:
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外阴皮肤变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外阴炎。要注意保持外阴局部的清洁和湿润,可适当使用一些温和的保湿剂。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的刺激性,避免使用过于刺激的药物,用药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