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细胞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其发病与遗传、生活方式、职业暴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血尿、腰痛等典型症状及副瘤综合征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有手术(根治性肾切除术、保留肾单位手术)和靶向治疗;预后与分期、病理类型等有关,治疗后需定期随访。
一、肾细胞癌的定义
肾细胞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又称肾腺癌,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
部分肾细胞癌具有遗传倾向,例如遗传性肾细胞癌综合征,如VHL综合征(vonHippel-Lindau综合征),患者体内VHL基因发生突变,该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正常情况下可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等过程,当发生突变时,会增加肾细胞癌的发病风险。这种遗传因素在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中需要重点关注,有家族史的人群相比普通人群患肾细胞癌的概率更高,其发病年龄可能相对较早,且可能为双侧、多灶性发病。
2.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是肾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人群患肾细胞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可通过多种途径损伤肾脏细胞的DNA,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增殖调控,进而增加肾细胞癌的发病几率。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的人群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另外,肥胖也是肾细胞癌的危险因素,肥胖人群体内脂肪组织增多,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如胰岛素、瘦素等激素水平改变,这些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肾脏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促使肾细胞发生恶性转化。
3.职业暴露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职业性致癌物质的人群易患肾细胞癌。例如长期接触石棉、镉等物质的职业人群。石棉纤维和镉等物质可通过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在肾脏内蓄积,损伤肾脏细胞的遗传物质和正常功能,破坏肾脏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平衡,从而增加肾细胞癌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血尿:多数患者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血尿是由于肿瘤侵犯肾盂、肾盏等部位的血管引起。血尿可呈间歇性发作,有时会自行停止,但后续可能再次出现。
腰痛:腰部或上腹部隐痛或胀痛,多为肿瘤生长牵张肾包膜或侵犯周围组织、器官所致。当肿瘤较大时,可在腰部或腹部摸到肿块。
2.副瘤综合征表现
部分患者会出现副瘤综合征,如发热,多为低热,可能与肿瘤组织释放的致热物质有关;高血压,肿瘤可分泌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血压升高;红细胞增多症,肿瘤组织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样物质,刺激骨髓红细胞增生,引起红细胞增多。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可发现肾脏内的占位性病变,能初步判断肿块的大小、位置、形态等,但对于较小或等回声的肿瘤可能容易漏诊。
CT检查:对肾细胞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有无侵犯周围组织及转移等情况。典型的肾细胞癌在CT平扫时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时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而坏死区无强化。
MRI检查: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在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有无血管侵犯等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对肾脏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的诊断价值较高。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有无红细胞增多等情况;尿常规可发现血尿等异常;血液生化检查可了解肾功能、肝功能等一般情况,对于评估患者整体状况有一定意义。此外,一些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乳酸脱氢酶(LDH)等在肾细胞癌患者中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这些标志物的特异性不高,不能单独用于诊断肾细胞癌,多作为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
五、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根治性肾切除术:是肾细胞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大部分早期和中期肾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患肾、肾周脂肪及肾周筋膜、区域肿大淋巴结等。对于局限性肾细胞癌,通过根治性肾切除术有治愈的可能。
保留肾单位手术:适用于单侧肾癌、对侧肾功能不全或双肾肾癌等情况。手术尽可能保留正常肾组织,切除肿瘤。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确保肿瘤切缘阴性,并且要评估术后肾功能等情况。
2.靶向治疗
对于晚期肾细胞癌患者,靶向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一些靶向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细胞生长信号通路等发挥抗肿瘤作用。例如,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物,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使肿瘤细胞得不到营养供应而生长受到抑制。
六、预后及随访
1.预后
肾细胞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肾细胞癌患者经过手术等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肾细胞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差。病理分化程度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高分化的肾细胞癌相对低分化的预后较好。
2.随访
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一般在治疗后的前2年,每3-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以监测有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等情况。对于长期生存的患者,随访间隔可以适当延长,但需要终身进行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