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疳积有形体、消化系统等症状,常见原因包括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和其他因素,可通过合理喂养、关注健康状况、营造良好生活环境来预防。
体重异常:患儿体重多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均值,生长曲线可能低于正常水平,这是因为疳积会影响脾胃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长期导致机体营养摄入不足,从而影响生长发育。
形体消瘦:肌肉不充实,皮下脂肪减少,面黄肌瘦,外观上可见体型较瘦弱,这是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的外在体现,由于脾胃运化无力,无法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充足的气血以滋养身体。
腹胀或腹凹如舟: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腹胀情况,是因为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导致食积气滞;而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腹部凹陷如舟,是由于长期脾胃亏虚,气血津液耗伤严重,机体极度消瘦所致。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孩子对食物的兴趣明显降低,不愿进食或食量减少,这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受纳和运化功能失常,导致孩子对饮食缺乏欲望。
挑食、偏食:可能表现为只爱吃某几种食物,对其他食物拒食,这与脾胃功能紊乱,对不同食物的消化耐受不同有关,脾胃虚弱的孩子可能对某些食物的消化更困难,从而形成挑食、偏食的习惯。
大便不调:大便或干或稀,质地不正常,比如大便干结,是因为脾胃积热,肠道津液耗伤;大便稀溏则是由于脾胃虚弱,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
其他症状
精神状态:患儿精神欠佳,容易烦躁不安或者精神萎靡,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常影响气血对心神的滋养,所以会出现精神方面的异常表现。
毛发异常:头发稀疏发黄,缺乏光泽,这是由于气血不足,不能荣养毛发,而气血的生成依赖于脾胃的正常运化,脾胃失调则毛发失于滋养。
睡眠不安:夜间睡眠时容易翻来覆去,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是因为脾胃不适影响了孩子的睡眠质量,脾胃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孩子腹部不适或者体内气血失调,从而影响睡眠。
小孩出现疳积的常见原因
喂养不当
饮食不节:婴幼儿时期如果喂养不定时、定量,过度喂养或者过早添加不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在婴儿阶段就过早添加肉类等难以消化的辅食,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引发疳积。
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摄入过多精细食物,如精米、精面等,而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过少,会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因为精细食物相对难以充分运化,容易造成食积,久而久之形成疳积。
疾病影响
慢性疾病:患有长期慢性疾病的儿童,如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腹泻等,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例如慢性腹泻患儿,肠道黏膜受损,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脾胃长期处于虚弱状态,容易导致疳积的发生,因为疾病持续消耗机体能量,同时影响了脾胃对营养的正常运化。
先天禀赋不足:部分小孩先天脾胃功能较弱,比如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发育不完全,出生后脾胃功能相对低下,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脾胃运化失常,从而引发疳积。
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如搬家、更换抚养人等,可能会使小孩产生应激反应,影响脾胃的功能。因为环境变化会干扰孩子的正常生活节奏,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导致疳积的发生。
药物影响: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尤其是一些对脾胃有刺激的药物,可能会损伤脾胃功能。例如一些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也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加疳积的发病风险。
小孩疳积的预防措施
合理喂养
科学添加辅食:按照婴儿的生长发育阶段逐步添加辅食,一般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时,先从单一的、易于消化的食物开始,如强化铁的米粉,然后逐渐添加蔬菜泥、水果泥等,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让孩子的脾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避免一次性添加过多或过于复杂的食物加重脾胃负担。
定时定量喂养:为小孩制定规律的喂养时间表,每天按时喂奶或喂食,控制每次的进食量,避免过度喂养或饥饿。例如,对于1岁左右的孩子,每天可安排3-4次正餐,2-3次加餐,每次进食量根据孩子的需求适当调整,保证脾胃功能有规律地进行消化和运化。
关注健康状况
积极治疗疾病: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小孩,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减少疾病对脾胃功能的影响。比如患有慢性腹泻的孩子,要及时就医,通过调整饮食、使用药物等方法控制腹泻症状,保护肠道黏膜,维持脾胃的正常功能。
定期体检:定期带小孩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身体的潜在问题,尤其是脾胃功能方面的问题。通过体检可以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指标、营养状况等,以便早期发现疳积的倾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保持舒适环境:为小孩营造一个温馨、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环境变化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例如,在家庭环境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生活节奏、温度和湿度等,让孩子身心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
适当运动:鼓励小孩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运动,如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让孩子在运动中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运动可以刺激胃肠道的蠕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但要注意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