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有常见症状表现,包括呼吸道局部的咳嗽、流涕、鼻塞,全身的发热、乏力、肌肉酸痛;不同病毒引起的症状有特点,普通感冒病毒起病急、呼吸道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轻,流感病毒起病急、全身症状重;特殊人群有不同症状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且易诱发基础疾病加重需加强监测,孕妇感染需关注对胎儿影响及谨慎用药并密切观察自身和胎儿情况。
一、常见症状表现
(一)呼吸道局部症状
1.咳嗽: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的症状,可为干咳,也可伴有少量痰液。例如,在普通感冒引起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中,多数患者会出现咳嗽症状,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以及黏膜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发咳嗽反射。不同年龄段人群咳嗽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因不会准确表达,表现为阵发性咳嗽等;成年人则能较明确表述咳嗽的程度等情况。
2.流涕:鼻腔黏膜受病毒侵袭后,会出现分泌物增多,表现为流清涕。普通感冒初期多为清水样鼻涕,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鼻涕变稠等情况。对于儿童来说,流涕可能会导致鼻腔堵塞,影响呼吸和吃奶(婴儿)等;成年人流涕可能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如影响嗅觉等。
3.鼻塞:主要是因为鼻腔黏膜充血、水肿以及分泌物增多,导致鼻腔通道变窄,引起鼻塞症状。患者会感觉呼吸不顺畅,严重时可能需要用口呼吸。不同年龄人群鼻塞的影响不同,婴儿鼻塞可能会影响睡眠和吃奶,导致烦躁不安;老年人鼻塞可能会加重心肺负担等。
(二)全身症状
1.发热:多数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呈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或高热(39℃以上)。例如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往往容易出现高热情况。发热的机制是病毒感染人体后,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内源性致热原释放,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出现发热。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更容易出现体温波动较大的情况;老年人发热时,要密切关注,因为可能会诱发其他潜在疾病。
2.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的代谢过程受到影响,能量产生不足等原因导致。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乏力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儿童可能表现为不愿意玩耍等;成年人则会影响工作和日常家务活动等。
3.肌肉酸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是四肢肌肉较为明显。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引发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末梢导致肌肉酸痛。不同人群肌肉酸痛的感受程度不同,年轻人可能相对耐受一些,但也会影响活动;老年人肌肉酸痛可能会加重其行动不便等情况。
二、不同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特点
(一)普通感冒病毒(如鼻病毒等)
通常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以呼吸道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热,持续时间较短,多数在1-3天内体温可恢复正常。咳嗽多为轻中度咳嗽,流涕、鼻塞等症状较为明显。儿童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时,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食欲减退等情况,但一般病程相对较短,预后较好。
(二)流感病毒
起病往往较急,全身症状通常比普通感冒更重。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持续3-5天甚至更久。除了有明显的呼吸道局部症状如咳嗽、流涕、鼻塞外,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更为突出,乏力症状也较为严重。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如可能引发肺炎等,需要密切关注;老年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情往往容易加重,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
三、特殊人群的症状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例如,婴儿可能主要表现为拒奶、呼吸急促、口周发绀等,而不太会准确表述咳嗽、流涕等症状。而且儿童病情变化较快,即使是普通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病情加重,如出现高热不退、呼吸频率明显增快、精神萎靡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呼吸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送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而以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为主。同时,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能会诱发这些基础疾病的加重。例如,可能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加重,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加大等。所以老年人感染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后,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并且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三)孕妇
孕妇感染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时,需要特别关注。某些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如流感病毒感染在孕早期可能增加胎儿畸形的风险等。孕妇的症状可能与非孕妇有所不同,在用药上受到更多限制。孕妇感染后要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要谨慎选择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观察自身和胎儿的情况,如胎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