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细菌感染——丹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丹毒的临床表现、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临床表现分局部和全身症状及复发性丹毒。局部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初为界限清的水肿性红斑,后可出现水疱等,皮温高、压痛;全身有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小儿更明显,面部丹毒可致眼睑水肿等,严重可引发败血症。复发性丹毒会使局部皮肤增厚粗糙呈象皮肿样。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休息、抬高患肢、保持皮肤清洁等;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过敏者选其他抗生素,还可外用抗生素软膏;物理治疗如紫外线照射。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全身症状重易惊厥,要密切观察体温、按医嘱用药及护理皮肤;孕妇选药谨慎,青霉素相对安全,一般不建议紫外线照射,要注意休息和营养;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会影响治疗,要控制基础病,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皮肤护理;免疫力低下人群病情进展快易复发,除常规治疗还需调整免疫状态,加强营养、锻炼及注意卫生防复发。
一、丹毒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丹毒通常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发病初期,局部皮肤会出现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颜色鲜红,表面紧张发亮,形似地图样,与周围正常皮肤分界明显。红斑迅速向周围蔓延,同时伴有局部皮温升高、压痛,触诊时能感觉到患处皮肤较硬。随着病情进展,红斑处可出现水疱、大疱甚至血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清亮或浑浊。严重时,局部皮肤可发生坏死,形成溃疡。
2.全身症状
多数患者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常见的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体温可达38℃甚至更高,部分患者体温可超过39℃,伴有寒战。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小儿患者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易出现惊厥。若丹毒发生在面部,还可能因炎症累及周围组织,导致眼睑水肿、睁眼困难等。若不及时治疗,感染进一步扩散,可能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3.复发性丹毒
部分患者在病情缓解后,可能会再次发作,称为复发性丹毒。复发性丹毒的症状与初次发作类似,但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局部皮肤可出现增厚、粗糙,呈象皮肿样改变,尤其是下肢复发性丹毒,这种皮肤改变更为明显。这是由于反复发作导致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不畅所致。
二、丹毒的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尤其是下肢丹毒患者,需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摩擦患处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加重感染。对于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的患者,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饮水,以补充发热导致的水分丢失。
2.药物治疗
抗生素:青霉素是治疗丹毒的首选药物,它能有效抑制引起丹毒的常见病原菌,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足量、足疗程应用,一般疗程为1014天,以确保彻底清除病原菌,防止病情复发。
外用药物:对于局部皮肤出现水疱、破溃等情况,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以预防局部继发感染,促进皮肤愈合。
3.物理治疗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结合物理治疗,如紫外线照射。紫外线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症的吸收和消退。一般采用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根据病情和患者耐受程度,调整照射剂量和频率。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患丹毒后全身症状往往较重,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因此,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一旦体温超过38.5℃,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同时,要注意孩子的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孩子搔抓患处。
2.孕妇
孕妇患丹毒后,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格外谨慎。抗生素的使用要权衡利弊,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在孕期使用相对安全。在进行物理治疗时,如紫外线照射,需告知医生自己已怀孕,因为紫外线照射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一般不建议孕妇进行紫外线照射。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要增加营养,以提高自身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3.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丹毒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导致感染扩散,且伤口愈合缓慢。因此,老年人患丹毒后,除了积极治疗丹毒外,还要控制好基础疾病。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同时,老年人皮肤较为干燥、脆弱,在护理时要避免过度清洁,可适当使用润肤剂,保护皮肤屏障功能。
4.免疫力低下人群
包括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系统疾病的人群。这类人群由于免疫力低下,感染丹毒后病情可能进展迅速,且容易复发。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常规的药物和物理治疗外,还需积极调整免疫状态,如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用量等。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此外,这类人群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预防丹毒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