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呼吸衰竭氧疗方式选择包括低流量吸氧(二型呼吸衰竭患者因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敏感性降低,高流量吸氧会致呼吸抑制使二氧化碳潴留加重,一般用1-2L/min氧流量,浓度约25%-29%,COPD等病因患者常选)和无创机械通气(病情较重、有严重呼吸困难等情况可考虑,老年一般情况尚可能配合者也可,意识障碍等不适合者不宜);氧疗过程需监测血气分析(评估效果调整方案,要求PaO维持在60mmHg左右,PaCO不宜下降过快,不同年龄目标值有差异,有基础病者监测可及时调整)和生命体征(呼吸、心率、血压等,老年患者因机体功能减退监测更重要,异常波动需评估调整);特殊人群氧疗有注意事项,儿童患者氧疗谨慎,严格控氧流量浓度,密切观察;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病,综合考虑,控吸氧浓度并监测循环等,注意保持气道通畅;妊娠患者氧疗兼顾胎儿和孕妇,选低流量吸氧,监测胎心,治疗原发病用对胎儿影响小的措施。
一、氧疗方式的选择
1.低流量吸氧
二型呼吸衰竭患者多存在高碳酸血症,其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呼吸主要依靠低氧血症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若给予高流量吸氧,会迅速纠正低氧血症,解除了低氧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导致呼吸抑制,使二氧化碳潴留进一步加重。所以一般采用低流量吸氧,氧流量通常控制在1-2L/min,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即吸氧浓度约为25%-29%。对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常见二型呼吸衰竭病因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低流量吸氧都是基本的氧疗方式选择。例如,在一项针对COPD合并二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采用低流量吸氧能在保证改善低氧血症的同时,避免二氧化碳潴留的进一步恶化。
2.无创机械通气
对于病情较重的二型呼吸衰竭患者,如存在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肌疲劳等情况,可考虑无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能够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二氧化碳潴留,同时减少呼吸肌做功。在年龄方面,对于老年患者,若一般情况尚可,能配合无创通气,也可考虑应用。但对于有严重意识障碍、自主排痰能力差等不适合无创通气的情况,则不宜采用。例如,对于部分中重度二型呼吸衰竭的成年患者,应用无创机械通气后能有效改善血气分析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二、氧疗过程中的监测
1.血气分析监测
在氧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气分析,以评估氧疗效果和调整氧疗方案。通过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等指标来判断。一般要求将PaO维持在60mmHg左右,PaCO较前有所改善但不宜下降过快。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血气分析的目标值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二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的监测更为频繁,以确保氧疗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COPD病史的患者,血气分析监测能及时发现氧疗过程中是否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加重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氧疗措施。
2.生命体征监测
要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呼吸频率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呼吸状态,若呼吸频率较前明显加快或减慢,可能提示氧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了其他并发症。心率和血压的变化也能间接反映患者的氧合状态和循环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功能减退,生命体征的监测更为重要,一旦出现生命体征的异常波动,需及时评估氧疗方案是否需要调整。例如,老年二型呼吸衰竭患者在氧疗过程中,若出现心率加快且伴有血压下降,可能提示氧疗不当导致循环功能受影响,需要重新评估并调整氧疗方式。
三、特殊人群的氧疗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二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氧疗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的呼吸生理与成人不同,其呼吸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对氧疗的反应可能更敏感。在氧疗时,要严格控制氧流量和吸氧浓度,避免过高浓度吸氧导致不良后果。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患者的呼吸、心率等情况,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例如,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型呼吸衰竭的儿童,氧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氧疗方案,确保在改善低氧血症的同时,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肺功能。
2.老年患者
老年二型呼吸衰竭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氧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一方面要保证氧疗能改善低氧血症,另一方面要避免氧疗对循环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在氧疗过程中,若本身有冠心病,过高浓度吸氧可能会影响冠状动脉的供血,所以需要严格控制吸氧浓度,并且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心电图等变化。同时,老年患者的气道分泌物清除能力较差,氧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协助患者排痰,防止因痰液堵塞导致呼吸衰竭加重。
3.妊娠患者
妊娠合并二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氧疗需要兼顾胎儿和孕妇的情况。在选择氧疗方式和氧流量时,要确保既能改善孕妇的低氧血症,又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低流量吸氧方式,并且密切监测胎儿的胎心等情况。同时,要积极治疗导致二型呼吸衰竭的原发病,但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药物等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