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佝偻病
佝偻病是儿童因维生素D缺乏致钙、磷代谢紊乱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病因包括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照不足、生长快、疾病药物影响等;临床表现分初期、活动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诊断结合病史、表现、血生化及X线;预防涵盖孕妇期、婴儿期、儿童期;治疗包括补维生素D、调整饮食、矫正畸形,不同人群患病及预防治疗有特点。
一、病因
1.维生素D摄入不足: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如乳类、禽肉、蔬菜、水果含维生素D量少,若婴儿日照不足,又未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易患佝偻病。
2.日照不足: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需经波长为296-310nm的紫外线照射始能转化为维生素D,因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窗,婴幼儿若缺少户外活动,即会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城市高楼林立、大气污染、寒冷季节长等因素都可影响皮肤合成维生素D。
3.生长速度快:婴儿期生长速度快,尤其是早产儿、双胎儿,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不足,出生后生长快,需要维生素D多,若未及时补充,易发生佝偻病。
4.疾病及药物影响:胃肠道或肝胆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如婴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脂肪泻、胰腺炎、慢性腹泻等;某些药物可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如抗癫痫药物可加速维生素D的分解,糖皮质激素能拮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
二、临床表现
1.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稍模糊。血生化改变轻微:血钙浓度正常或稍低,血磷浓度降低,钙磷乘积稍低(30-40),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增高。
2.活动期(激期):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骨骼改变因年龄不同而异:
头部:3-6个月婴儿可见颅骨软化,即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该处因按压而内陷,但随手指放松而弹回,似压乒乓球样感觉。6个月以上婴儿,尽管病情仍在进展,但颅骨软化消失,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至7-8个月时,变成“方盒样”头型(从上向下),头围也较正常增大。
胸部: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小儿。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状似珠子,称佝偻病串珠;下胸部前面的肋骨常外翻,沿膈附着的部位其胸壁向内凹陷形成肋膈沟(赫氏沟);胸骨突出,呈鸡胸或漏斗胸,影响呼吸功能。
四肢:6个月以上小儿腕、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足镯;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畸形。
血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X线检查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骺软骨明显增宽,骨骺与干骺端距离加大;骨质普遍稀疏,密度减低,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
3.恢复期:经过适当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清钙、磷浓度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骨骼X线改变在治疗2-3周后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骨骺软骨盘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骨骼X线检查干骺端病变已愈合。
三、诊断
根据有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缺乏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血生化与骨骼X线检查,诊断不难。但应注意早期佝偻病的体征不明显,多汗、烦躁等神经精神症状又无特异性,需结合患儿年龄、季节、病史作出综合判断。血清25-(OH)D(正常10-60μg/L)和1,25-(OH)D(正常0.03-0.06μ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明显降低,为最可靠的早期诊断标准。
四、预防
1.孕妇期保健:孕妇应多进行户外活动,食用富含钙、磷、维生素D以及其他营养素的食物。妊娠后期为冬春季的孕妇宜适当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800IU)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生。
2.婴儿期预防:婴儿期是预防的关键时期,从出生1个月后(早产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每日给予生理量维生素D400-800IU。均为口服,不能坚持口服者可肌注维生素D10万-20万IU。同时,应及时添加辅食,坚持每日户外活动。
3.儿童期预防:加强体育锻炼,对体弱儿或在冬春季节户外活动受限制的儿童,可酌情补充维生素D。
五、治疗
1.补充维生素D:活动期佝偻病患儿需补充维生素D,一般剂量为每日5000-10000IU,持续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恢复期可用预防量维持,每日400-800IU。
2.调整饮食:保证富含钙、磷、维生素D以及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乳类、蛋类、肉类、鱼类等。
3.矫正骨骼畸形:严重骨骼畸形可考虑外科手术矫正,但需在患儿2岁以后进行。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佝偻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治疗中各有特点,例如早产儿、双胎儿因先天储备不足更易患佝偻病,需更早开始预防;女性在孕期的营养状况会直接影响胎儿维生素D的储备;长期室内工作、户外活动少的人群患佝偻病风险较高,需更注重补充维生素D和增加日照等。



